2025年,一项重大的考古发现震动了全球学术界和历史爱好者。澳大利亚蓝山地区的达根庇护所(Dargan Shelter)——一处位于树线以上400多米的冰河时代古洞,其出土的693件石器文物揭露了人类在冰河时期高海拔极端环境中生存和适应的惊人事实。这个发现不仅拓展了对古代土著人民活动范围的理解,也可能彻底重写我们对人类历史的认知。 达根庇护所的考古发掘是由澳大利亚博物馆、悉尼大学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考古学家与多支第一民族知识传承者合作完成的。他们与达鲁格族、维拉久里族、达拉瓦尔族、戈梅罗依族、沃纳拉族和恩纳瓦尔族等多个土著团体密切协作,这些部落与蓝山地区有着特殊的传统联系。研究不仅采购了科学手段确认遗址年代,还尊重并融合了原住民的口述历史和文化价值。
达鲁格族的Watson Redpath作为第一民族的看护人和研究共同作者指出,达根庇护所及其多代土著人民对该地的活动传说早已根植于族内文化传承中。她强调,该洞穴不仅是祖先的实物遗存,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土著人民在艰险环境中相互交流、讲述故事、维持生存的文化纽带,成为他们身份认同的核心部分。 考古团队在洞穴内发现的文物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切割工具、刮削器及一块砂岩磨盘,这些工具推断可能用于制造和打磨木质或骨质器具,诸如针头、尖钉和骨制长矛头。尽管木质器物本身早已腐朽消失,但这些间接证据展现了古人精湛的工艺和生存技能。 极具价值的是考古中发现的黑色燧石锤石,通过地球化学分析被证实与距离150公里外猎人谷的河谷石卵相符,这一发现揭示了史前人群的长距离材料交换和流动能力。在距今约15000年的第十层沉积中发现的该锤石,彰显了人类活动的连续性和地域相关性。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学院的Philip Piper教授表示,达根庇护所保存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沉积序列”,包括明显的火塘遗迹,证明古人频繁活动并利用火源以适应险恶环境。地层考察显示最古老的文物可追溯至2万年前,相比以往人类高海拔居住时间推测大为提前。 此前,科学界普遍认为冰河时代的严寒和稀薄空气令澳大利亚高海拔地区难以持续有人类活动,达根庇护所的发现动摇了这一观点。研究团队相信,这一研究成果将澳大利亚纳入全球考古数据的大框架,证明冰河时代的极端冰冻环境并非阻挡早期人类移动和定居的天然屏障。悉尼大学的Amy Mosig Way博士强调,尽管蓝山高于树线约400米的严酷条件令人望而却步,但原住民依然穿越和利用这一景观,从而展现出其非凡的生存韧性。 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来看,达根庇护所的重要性不仅局限于学术发现。
研究者们呼吁社会大众及保护机构关注包括蓝山在内的诸多世界遗产区的文化价值保护。悉尼大学的Wayne Brennan教授指出,尽管蓝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保护自然植物与动物的世界遗产,但文化遗产的保护尚缺乏政策保障。这些文化遗址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宝藏,更是承载着亿万兴衰族群记忆的历史宝库,需要足够资源加以保护。 同时,第一民族研究者Erin Wilkins强调,不能简单用现代的族群划分去界定数万年前的文化遗迹,多个部族可能共同使用此区域,他们的文化联系和共享的历史构成了今日土著社群共同的丰富遗产。保护达根庇护所等重要文化地标,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现今及未来世代文化身份认同与延续的保障。 蓝山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冰河时代高海拔考古研究的天然实验场。
达根庇护所的发掘成果表明,古人类在冰河时代不仅生存下来,还在极端气候下建立了复杂的生活模式。冰河时代的严寒、缺氧、食物匮乏等都会对人体产生极高压力,而土著人民能够适应并长时间居住于此,体现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高度适应能力和社会创新。此发现在全球范围内也对理解人类如何突破环境极限、迁徙扩散提供了新的参考。 现有研究基础上,科学家们还将利用先进的测年技术、基因分析和环境重建,探寻更多冰河时代高海拔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秘密。随着不断的考古挖掘和跨学科合作,悲观认为冰河时代是“人类活动受限区域”的认识将被彻底颠覆。 蓝山达根庇护所的考古胜利不仅为澳大利亚第一民族带来了文化自豪,也为全球科学界贡献了宝贵的资料。
它见证了远古人类勇于探索险境、创造文明的伟大历程。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既是科学责任,更是对人类共同历史的敬畏与珍惜。未来围绕这一遗址的研究,将持续启发人们对冰河时代生活的认识,丰富对人类起源及迁徙的历史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