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比特币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数字资产,其固定2100万枚的供应上限一直被视为其稀缺性和价值支撑的核心所在。然而,知名经济学家及比特币批评者彼得·希夫公开表达了对这个供应上限的质疑,直言2100万的供应限制“毫无意义”,真正要关注的是比特币的最小单位“聪”的数量。这一观点引发了加密社区及投资者的广泛讨论。 彼得·希夫作为Euro Pacific Capital的首席经济学家,多年来一直对比特币持批评态度。他认为,比特币的稀缺性更多是一种“感知”上的稀缺,而非现实中的限制。他提出一种假设:如果比特币的总供应不是2100万,而是210亿,并且每枚比特币被重新定义为包含10万聪,而非1亿聪,那么大众对比特币的稀缺性的感受将大大削弱,从而影响其价值表现。
这一观点挑战了市场对于比特币总量稀缺性的传统认知。彼得·希夫的这种看法强调了货币单位的重新定义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预期及投资行为。换句话说,他认为比特币的市场价值部分来源于数字单位的设定,而非真正的供应限额本身。 对此,一些比特币支持者表示认同,即比特币稀缺性确实具有一定的心理层面。例如,有投资者将比特币的稀缺性类比于奢侈品牌法拉利的限量生产。尽管全球仅有约25万辆法拉利,但这并未自动决定其作为资产的价值,更多是基于品牌认知、使用价值及流动性等多重因素。
然而,另一位加密投资者杰夫·戴则反驳了这一“法拉利类比”,指出法拉利无法充当货币,且其不可拆分的特质,限制了其作为资产的广泛流通性。相比之下,比特币即便价格高昂,也允许投资者以极小金额甚至几十美元购买其分割单位,这使得比特币更具货币特性和可访问性。 比特币最新的价格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其市场认可度。截至2025年7月,比特币价格突破123,000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近几周涨幅超过12%。相比之下,希夫所看好的贵金属银价虽有所上涨,却远远落后于比特币涨幅。这一现象不仅反映出比特币作为数字黄金的独特价值,也让希夫此前建议投资者抛售比特币转而买入白银的策略遭遇质疑。
希夫最新的市场观点中,他建议投资者减仓比特币并增持白银,认为银价未来潜力更大且风险较低,尽管比特币短期内可能继续上涨,但其波动风险不可忽视。然而,市场表现显示比特币近期持续领涨主要资产类别,且其抗风险能力在金融动荡中仍被广泛认可。 此外,希夫还曾针对2025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发出警告,预测比特币将在危机中崩塌。然而,现实中比特币表现反常,连续数月至今依托不断上涨的价格和活跃的机构及零售投资者买入力度,呈现出强劲韧性。 一些行业观点认为,彼得·希夫以及其他传统投资大佬如沃伦·巴菲特、查理·芒格等对比特币的持续批评,其实反映出金融传统派对创新金融工具的固有抵触。历史上,巴菲特甚至曾嘲讽比特币是“老鼠药”,但比特币从600美元涨至如今的数十万美元级别,证明了技术与市场需求的复杂共振。
与此同时,诸如前币安CEO赵长鹏等加密行业领军人物则积极鼓励市场继续看好比特币长期潜力,认为当前价格只是未来巨大价值的一小部分。赵长鹏强调,即使即将到来的大批投资者加入市场,比特币的稀缺性和流通性将使其具备独特的保值和增值优势。 不可否认,比特币作为一种数字资产,其边界仍在不断演变。从创世之初作为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回应,到如今成为数字货币和新兴资产类别的代表,比特币不断挑战传统金融理念。彼得·希夫关于供应量“无意义”的论断,某种程度上提醒市场,价值的形成不仅仅依赖于数量稀缺,更涉及用户认知、流动性、功能性,以及资产背后的生态系统发展。 此外,聪作为比特币的最小单位,其数量极大地提升了比特币的可分割性和灵活性。
无论是日常支付还是微交易,聪的存在让比特币超越了传统货币限制,实现了更广泛的普及和应用。由此看来,稀缺性的衡量标准并非单一维度,反映了资产设计上的复杂性。 未来,随着比特币及区块链技术的进步,关于供应量与价值关系的讨论将愈加深入。投资者应理性看待比特币的独特属性,既保持对数字资产固有风险的警觉,也理解其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潜在机遇。与此同时,像彼得·希夫这样的不同声音,恰恰为市场提供了多维度思考,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总体来看,比特币的2100万枚供应上限仍然是市场共识和投资者重要考量之一,但它并非唯一,也不是绝对。
聪数量的灵活设定、用户需求、市场心理以及技术演进,共同构成了比特币价值体系的复杂面貌。投资者应从更全面的视角洞察,比特币的未来仍充满变数与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