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城市的灯光,不仅映照了现代文明的繁华,也揭示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深刻影响。过去,卫星夜间图像常被用来观察城市灯光的分布,但卫星视角虽具宏观优势,却难以揭示光源的具体类型和构成。近年来,公民科学的兴起为城市灯光的研究带来了新突破。通过普通市民的参与和移动应用程序的帮助,研究人员得以采集大规模、分辨详细的地面灯光数据,为理解和管理城市光污染问题提供了宝贵视角。德国公民科学项目“夜光调查”(Nachtlichter)便是其中的典范。该项目通过应用程序让市民在公共空间内步行记录并分类不同类型的灯光,共计收集了超过23万个光源的数据,涵盖了繁华城区与郊区,为研究城市多样化灯光结构奠定了坚实基础。
研究显示,城市中心区域的照明不仅仅依赖传统的公共路灯,实际上,用于广告和装饰的灯光数量甚至超过了路灯数量。这意味着,城市照明政策如果仅聚焦于路灯改善,难以全面有效地控制光污染问题。此外,项目估算在德国午夜时分依然点亮的独立灯具数目约为七千八百万,远超过公共路灯的数量,揭示巨大节能和环境改善潜力。该发现对政策制定者来说尤为重要,提示其需考虑私人和商业照明在内的整体照明管理策略。事实上,城市灯光的环境影响已不容忽视。人工光污染被认为是全球非常广泛的环境污染源,影响了约四分之一的陆地表面和欧洲地区超过八成的土地。
人工光不仅引发天空夜光现象,影响天文观测,还对动植物生态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例如,迁徙鸟类被城市灯光吸引,导致偏离正常迁徙路径甚至死亡风险增加。植物的光周期生理也会被改变,破坏生态平衡。公众和研究界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推动了相关研究的发展。公民科学的优势在于其空间覆盖广、成本低且能够提供详细的地面数据。传统卫星观测无法区分广告灯牌、家庭窗户灯光及商业照明等多种光源类型,而夜光调查项目则弥补了这个短板。
通过培训和应用程序的标准化分类,参与者能够对18种预定义的灯光进行准确识别和记录,从而实现对城市灯光的深度剖析。数据分析中发现,不同城市区域的灯光类型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城市稠密区广告灯和商业窗户灯占据主导,郊区及小镇则更多出现庭院灯饰和住宅照明。时间的变化也显著影响灯光使用,深夜时分许多商业广告灯和住宅灯会关闭,公共路灯的相对比例提高,但总体来看,非路灯光源始终占据绝大多数。此外,研究还揭示了灯具遮蔽情况的重要性。遮蔽灯具能够有效减少向上发光,降低天空光污染,但调查中发现超过半数的德国街灯虽然部分或完全遮蔽,建筑物侧面安装的灯具往往没有遮蔽,导致向上溢散光较多。
调光感应器的应用在小型城镇和郊区更为普遍,这类智能灯控技术被认为是未来减少无谓照明的关键途径。样本数据与卫星观测的比对进一步确认了公民科学数据对传统遥感的补充价值。虽然卫星数据显示城市照度的总体趋势和分布,但并未提供具体构成信息。结合地面数据后,研究团队能够将卫星辐射度换算为每平方公里的灯具数量,为理解城市夜灯的空间分布和类型提供更具可操作性的指标。然而,尝试通过数据模型量化不同光源对卫星观测辐射的贡献时,研究团队遇到困难。这主要由于地面灯光的实际亮度、颜色、遮蔽及位置高差复杂多变,且公民科学采集的数据缺乏精确的光度计量指标,使得建立统一加权模型变得复杂。
未来如果能结合更高分辨率的卫星数据和城市地形信息,预期将改进此类模型,提升城市光污染管理的科学基础。研究成果同时指出,现有多数城市照明管理仍聚焦于公共路灯,忽略了广告灯和私有照明的巨大光污染贡献。这种偏差可能导致政策效果受限,甚至导致城市夜空光污染持续加剧。法国近期通过法律规定必须在无行人时段关闭广告灯,多数建筑需在无人时关闭内部照明,提供了示范效应。推广智能照明调控和居家窗帘使用等措施,也被视为改善城市光环境的重要举措。公民科学不仅为研究提供数据,也提升了公众对光污染问题的意识。
参与者往往将观察结果分享给社区领导和公众,促进多方参与城市环境改进。未来,若能持续开展周期性灯光调查,将有望实现对城市照明变化的长期监测,支持评估新政策效力。整体而言,“夜光调查”项目验证了公民科学在采集大规模地面照明数据中无可替代的作用,开启了全新的研究视角。通过细致分类和时间修正,该项目为理解城市灯光的组成、使用模式及其环境和社会影响提供了切实数据支持。面对光污染加剧、气候变化压力和生态危机的多重挑战,科学、全面的城市照明管理显得尤为关键。未来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应立足于数据驱动,全面统筹公共与私人照明资源,借助智能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负荷。
公民科学的广泛推广和参与,也将成为促进绿色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