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快速发展,去中心化金融(DeFi)作为金融创新的重要力量不断崛起,逐渐改变着传统金融(TradFi)的格局。曾经被视为两条互不相干的发展路线,现如今在摩根大通等大型金融机构的推动下,DeFi与TradFi的融合步伐明显加快,甚至可能比预期到来得更早。摩根大通区块链支付创新负责人Nelli Zaltsman在2025年的RWA峰会上透露,银行正通过打造可跨链协同的支付基础设施,努力打通传统金融资产与链上资产的壁垒,为客户提供无缝的实时交易体验。她指出,摩根大通的区块链战略高度强调资产中立性,目标是兼容多种公链并在遵守监管规定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交易摩擦,将传统资产有效转移至区块链生态系统。摩根大通近期与Chainlink和Base网络合作的试点项目正体现了这一愿景。该项目通过链上同步结算技术,实现不同区块链之间的交易协调,开创了传统金融机构将资本市场链上化的先河。
Chainlink联合创始人Sergey Nazarov评价称,这一进展标志着银行业数字资产整合的“早期信号”,未来将带动更多金融机构加入链上化浪潮。分布式交易结算技术的突破也让传统金融市场中对交易交付与支付(DvP)的需求得以解决,为实现资产跨链无缝交互奠定基础。Zaltsman提到,虽然十年前银行还需自行开发私有区块链应对业务需求,但如今区块链工具和解决方案更加成熟且成本效益明显提升,这极大促进了DeFi与TradFi的融合发展。她乐观地预测,未来几年内,传统与去中心化金融的界限可能迅速消失,金融行业将更注重技术本身的价值,从而促使市场参与者达到更高的协同效率。摩根大通最近在Coinbase的Base网络上试点推出的存款代币JPMD,亦是这一趋势的具体体现。不同于传统稳定币,JPMD依托于银行存款体系,既能确保资金安全,又能为机构客户直接提供链上流动性管理的工具,有效链接了传统现金管理与数字资产市场。
此举不仅展示了银行如何在保守审慎的风控策略下拥抱区块链,也为其他金融机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创新路径。与此同时,行业专家认为,随着机器智能合约和密码学证明等技术的成熟,小规模金融机构甚至个人投资者也能够获得与顶级银行相当的可信治理能力。这不仅提高了金融服务的透明度和安全性,还激发了市场竞争与新产品创新,推动传统金融迈向更加开放和高效的未来。DeFi的去中心化特性与TradFi的合规稳健相结合,有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包容和资源优化,推动整个金融生态的健康发展。随着监管环境逐步明晰,技术工具不断完善,金融行业正步入一个技术驱动下的转型黄金期。摩根大通等大型银行的积极探索与布局,将成为引领行业变革的风向标,加速传统金融与区块链技术的深度融合。
总结来看,DeFi与TradFi的融合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产物,更是行业需求和市场演进的必然趋势。在未来几年内,随着基础设施的改进与合作意愿的增强,金融生态系统的边界将越来越模糊,金融服务效率显著提升,客户体验获得实质性改善。传统金融机构如摩根大通的案例表明,拥抱区块链与数字资产及其带来的创新,将成为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