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野火的频繁发生及其蔓延范围的扩大,给空气质量监测基础设施带来了巨大挑战。尽管美国拥有世界上较为先进的空气污染监测系统,但野火产生的复杂烟雾污染远远超出了传统工业和汽车污染控制的范畴,暴露出监测网络的种种不足。十年前,美国的空气质量总体呈现出持续改善的趋势,多个污染物指标显著下降。然而,自2023年夏季加拿大大规模野火引发的烟雾漂流至美国中西部地区,空气质量急剧恶化,甚至达到危害健康的极端数值,表明野火烟雾正逐步抵消此前污染治理的进展。美国环境保护署(EPA)通过设立的空气质量指数(AQI)向大众传达空气污染程度,但这些指数背后的数据采集依赖于地面监测站。当前全国大约4800个活跃监测站数目虽然庞大,但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及工业区,对广大农村地区及生态脆弱区的覆盖不足,形成了所谓的“空气质量监测沙漠”。
这些地区往往也是野火频发的区域,却缺乏实时准确的污染数据,给居民健康带来了显著风险。野火烟雾的传播路径和时间极为不确定,烟雾往往跨越数百至上千公里,在几天甚至十多天的时间里影响远离火源的社区。此外,野火燃烧过程中可能释放多种有毒物质,包括微小颗粒物PM2.5、挥发性有机物以及铅等重金属污染物,进一步加剧了空气的有害程度。以2025年初加州和洛杉矶地区发生的多起大型野火为例,研究显示该区域PM2.5中铅浓度最高曾达平常水平的110倍。这些毒性污染物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尤其对儿童、老年人和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影响更为恶劣。面对野火烟雾带来的复杂多变的污染环境,传统的高端地面监测站因设备昂贵且维护成本高昂,难以快速扩展和灵活布局,难以满足覆盖广泛区域的需求。
因此,研究人员和环境监测机构正逐步引入多种新技术手段进行补充。低成本传感器和平民科学(crowdsourcing)方式逐渐兴起,虽然准确度和精度较高端设备稍逊,但其灵活性和广泛部署优势显著,有助于填补传统监测网络的空白。各州和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推动移动监测方案,通过汽车搭载便携式监测设备对火灾及其后续烟雾影响区域进行动态跟踪。此外,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为野火空气污染的监测带来突破。卫星能够从宏观角度捕捉烟雾的分布和飘移路径,实现对“监测沙漠”区域的覆盖,为污染扩散趋势提供关键数据支持。通过与地面监测数据的融合,卫星信息助力科学家们更全面地理解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
发展更精准的化学组分分析技术也是研究的热点。不同类型的颗粒物及其化学成分对健康的威胁不同,针对PM2.5内部的具体毒性成分分析,有助于评估污染的健康风险和制定针对性的治理策略。例如,佐治亚理工学院开发的ASCENT网络便专注于PM2.5中有害组分的监测,并不断扩大站点覆盖范围以提升数据的代表性。社会经济因素也在空气监测覆盖不均中显现突出。贫困率较高以及有色人种社区更容易处于监测设备稀缺区域,使得本就脆弱的群体面临较大环境健康风险的不平等局面。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策层面的支持与资源倾斜,以确保环境正义和公平监测。
随着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气象事件增多,野火频发将成为常态,且烟雾污染的跨区域转移将加剧空气质量监管的复杂度。建立更加灵活、高效和多层次的监测体系,推进卫星遥感、低成本传感器和移动监测有机融合,强化数据共享与公开透明,促进公众参与,成为关键趋势。未来,综合利用先进技术和社区力量,将有助于提升空气污染监管的科学决策能力与应急响应速度,最终保护公众健康免受野火烟雾危害。总之,野火不仅是生态和气候问题,更是公共健康和环境管理的重大考验。面对新的挑战,传统空气质量监测体系亟需转型升级,积极拥抱新技术和数据手段,填补监测空白,提高空间和时间覆盖精度,尤其是在弱势和边缘社区。只有这样,才能科学评估和应对日益严峻的野火空气污染风险,实现更安全、更清洁的生存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