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于2025年6月提出的放宽大型银行杠杆率规则的计划,引发了华尔街的极大关注,尤其是对大型美国金融机构的潜在利好。摩根士丹利及多家投行分析师纷纷表示,这项改革将释放高达数万亿美元的资产容量,为银行释放庞大资金并加强其在美国国债市场的参与度。此次杠杆率规则调整的核心在于重新校准银行必须为低风险资产,如美国国债,预留的资本量,这不仅回应了现有规则对资本配置的刻板要求,也有望优化银行资本结构,提升金融体系的效率。 当前的补充杠杆率(Supplementary Leverage Ratio, SLR)规则要求银行需要对其所有资产,包括相对安全的美国国债,持有同等比例的资本。尽管这在金融危机后有效强化了银行的资本缓冲,但随着美国政府债务的持续增加,这一规则开始限制银行合理配置资本,削弱其对国债市场的支持力度。批评者指出,严格的资本要求抑制了银行持有政府债券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和融资功能。
美联储此次提出的调整计划,希望通过差异化资本要求,鼓励银行持有更多政府债券,稳定并加强短期融资市场。 根据摩根士丹利分析师贝茜·格拉塞克(Betsy Graseck)的预估,改革措施预计能够为其覆盖的银行释放约1850亿美元的资本,同时整体银行系统的资产容量将提升数万亿美元乃至达到6万亿美元的规模。高盛分析师的预测亦显示,调整后的杠杆率规则能令银行资产负债表容量提高约5.5万亿美元,这种资本利用率的提升为银行参与短期、担保融资市场提供了极大空间。市场反应也十分积极,包括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高盛银行、美国银行及花旗集团股价纷纷上涨,反映市场对改革利好的认可。 此项改革不仅改善银行资本配置的灵活性,还将对美国国债市场流动性带来积极影响。美国国债作为全球最重要的无风险资产之一,其融资和流动性的健康对国内及国际金融市场稳定至关重要。
通过降低银行持有国债的资本要求,银行在国债及相关担保融资领域的参与度将提高,预计能够促进短期融资成本降低,增强市场的价格发现能力和资金流动性。此外,随着杠杆限制的放宽,银行有望扩大对其他相对安全资产的投资,进一步提升整体资产负债表的效率和盈利能力。 从政策角度看,此次杠杆率规则的变革是由美联储新任监督副主席米歇尔·鲍曼(Michelle Bowman)牵头推动的,她承诺将带领央行在未来几年内推行多项资本监管政策调整,旨在消除过于严苛且阻碍金融市场发展的部门规定和平衡监管安全与市场活力之间的关系。毕竟,2008年金融危机后出台的多项监管措施虽能提高系统性安全性,但同时也导致部分监管“过载”,限制了银行正常的资产管理与市场功能发挥。此番调整被视为“精准滴灌”,避免一刀切的监管措施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银行体系稳定且高效发展。 此外,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资本市场的反应验证了监管政策变化对银行动态的显著影响,银行股价普遍表现出明显上涨,反映投资者对资本释放所带来的盈利改善寄予厚望。
银行亦可以利用释放的资本开展更多贷款业务、投资更多低风险资产,进而加强其盈利能力和核心资本水平。与此同时,政策的调整对美国整体经济的积极作用也不容忽视。更为活跃和支持充足的银行体系将推动企业融资便利化,激励投资与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增速。 不过,监管当局依旧谨慎强调资本要求的重要性,指出虽然调整有利于提升资本效率和市场流动性,但不应忽视风险管理,必须确保银行体系足够稳健来应对潜在的金融冲击。这也意味着未来监管部门仍将紧密监测银行资本和风险水平的变化,确保监管框架在灵活性与安全性之间保持平衡。同时,银行自身需进一步完善内控和风险管理体系,以适应新规带来的资本管理新动态。
结合当前金融环境,全球经济复苏仍存在不确定性,地缘政治风险以及市场波动的挑战层出不穷,美联储此次改革不仅重塑资本监管格局,也彰显了政策制定者在平衡风险与效率方面的深思熟虑。大银行获得更多资本空间后,能够更积极地履行支持实体经济的职责,发挥资金中介功能,促进信贷流转和市场流动性,为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总结来看,美联储放宽大型银行杠杆率规则将在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银行业将充分享受资本释放带来的经营灵活性和盈利空间提升,美国国债市场流动性预计得到改善,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更低成本的融资环境。监管层持续推进精准、合理的资本监管改革,确保银行体系健康稳健运行的同时,促进金融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未来,随着监管政策的逐步调整与完善,银行业将有望迎来新一轮资本配置和业务发展机遇,推动整个金融生态系统更加高效和稳定地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