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军事训练中,体能与技能的全面发展是确保士兵在战场上生存和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国军队在这方面的创新训练方法引发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军用格斗(Army Combatives)中,男女军人直接进行实战对抗,这种现象在传统的体育比赛甚至综合格斗(MMA)赛事中是被严令禁止的。本文将深入探讨美国军队军用格斗赛事中男女对战的独特现象,剖析其背后深刻的理念及现实意义。复杂的军事任务要求士兵具备极强的适应能力和实战水平。军用格斗训练正是为此设计,旨在模拟真实的战斗环境,让士兵在严格而激烈的训练中掌握徒手搏斗和摔跤等多种技能。这项训练不同于体育运动的重要一点是,它不仅是一项竞技,而是培养士兵战斗精神和生存能力的必要方式。
通常在专业的混合武术(MMA)赛事中,出于运动员健康和安全考虑,男性与女性选手是不进行直接对抗的,联合制规则明确禁止跨性别比赛。事实数据显示,男性在体能上的普遍优势不容忽视,例如一项研究指出,平均女性的上肢力量仅为平均男性的52%。这样的生理差距使得公平竞争变得极为复杂。然而,美国军队的观点和操作与此截然不同。军用格斗训练的目标不仅是竞技胜负,更重要的是培养“战士精神”,让每一名士兵无论男女都能理解对抗的残酷与现实。这意味着男子与女子有时必须直接在擂台上对抗,因为战场上的挑战不会因为性别而区分对待。
军用格斗运动的奠基人之一马特·拉尔森(Matt Larsen)曾明确指出,军用格斗并非运动,而是一种军事培训方法,教会士兵如何成为真正的战士。据拉尔森介绍,体育竞技中的“竞技场”只是竞技的场所,而在军用格斗中,“竞技场”仅是训练场地,真正的战斗是在战场上生死较量。这种本质上的差异使得男女士兵直接对抗变得合理且必要,尤其在面对敌人时,军人不能仅仅依赖性别来选择作战对象。克里斯·珀金斯(Kris Perkins),前III军团及胡德堡(Fort Hood)军用格斗项目负责人,曾强调在战场环境中无法按性别筛选战士,“我们不能告诉塔利班,我们只派一个140磅的女性去跟我们的女性作战”,这句话揭示了军用格斗中性别混合对抗的现实合理性。网络上流传的多段军用格斗赛事视频显示,女性战士面对男性对手毫无畏惧,搏斗过程激烈甚至带有受伤风险。在2017年举行的全美军队军用格斗决赛中,一名女性战士与男性对手展开激烈较量,尽管对手体力占优,女性战士凭借巧妙的地面技术和意志力一度获得优势,这些场景的出现令不熟悉军用格斗的人深感震撼。
军用格斗的规则与传统MMA不同,允许开放式掌击击打面部,身体则允许拳击,这种形式更加贴近真实的战斗需求。女性战士卡莱琳·沃克(Jackelyn Walker)在一场与男性士兵格雷格·兰加里卡(Greg Langarica)的对战中展现出极强的韧性与勇气,尽管最终战斗以她输掉结束,但她伤后坚强表态“我们可以像男人一样坚强”,这句话传递出军用格斗训练成功塑造军人无惧困难的核心理念。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跨性别战斗并不仅仅是力量的较量,更是心理素质、技巧和战场应变能力的综合体现。军用格斗强调的是战士的整体素质,胜负关系并非唯一衡量标准。兰加里卡在比赛后坦言,面对女对手并非简单的胜利,他更认为自己在与一个真正的“战士”交手,这种尊重与认知体现了军用格斗训练中深刻的价值观。军用格斗比赛不仅锤炼了体能,更强化了战士的心态,使其在真实战斗中能够不惧任何对手。
在传统体育和商业竞赛环境中,男女混战因风险和公平性成为禁区,但在军队中,追求的是实用与生存能力,全方位备战超越了性别界限。军用格斗为军人提供了直面残酷实战的训练平台,鼓励男性与女性同等参与高强度的搏斗,以适应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这种训练也促进了军队内部性别平等观念的深化,促使人们重新认识性别在军事能力中的角色与定位。可以预见,在未来军事训练中,军用格斗模式可能会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更多军种和国家有望借鉴美军经验,推动男女结合的实战训练体系建设,以培养更加坚韧且多元化的现代军人队伍。总之,美国军队军用格斗赛事中的男女对抗不仅是实用主义的体现,更是培育战士精神和强化战斗意识的重要方式。它突破了传统体育规则对性别的限制,彰显了军人训练对现实战斗的高度契合。
通过这种跨性别实战训练,军队在不断打造一支能够应对各种复杂战场环境的精锐力量,同时也在推动军队内部平等与尊重的文化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