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体育格斗赛事中,男女选手通常分开比赛,尤其是综合格斗(MMA)领域,男女对战被视为禁止。这一规则背后的重要原因是确保运动员的健康与安全,因为男性在平均体力和力量上,普遍拥有显著优势。研究显示,平均女性的上肢力量仅为男性的52%。但美军的战斗格斗赛却打破了这一行业惯例,女性与男性对手在擂台上正面交锋,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美军格斗赛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体育竞技,而是军人战略训练的核心部分,其目的远超单纯的胜负评判。美国陆军战斗格斗项目起始于2002年,由格斗专家马特·拉尔森策划,他将其描述为一种旨在培养战士素养及战斗技能的训练方法。
拉尔森强调,“格斗赛场不是比赛的终点,而是训练的舞台。真正的战争是在实战环境中,擂台的价值在于激励士兵持续训练,为未来的战斗做准备。”正因如此,军中允许男女同场竞技,理由源于实际战场需求与战斗准备的现实。曾任三军军团与胡德堡战斗格斗主管的克里斯·珀金斯直言,军方不可能只盯着找到与女性战士体重相当的女性对手去应对敌人,而是需要无论男女都具备同样的战斗能力以面对极端环境。2017年五月在北卡罗来纳州布拉格堡举行的全美军战斗格斗赛决赛成为焦点,一名女性战士对阵男性对手。她在比赛中曾取得优势,控制住上位,但最终被男方反转,背部被控制后认输。
这场比赛真实呈现了男女同场竞技的激烈与残酷,画面中男性对女性的打击动作,虽然令部分观众感到不适,却真实体现了战场残酷的平等现实。拉尔森围绕社会对女性被男性攻击的不适心理提出独特见解。他表示,真正的平等意味着需要女性有能力承受对抗中的一切挑战,包括艰难的打击。只有硬化了心态,接受这一事实,才能体现真正的性别平等。在军中,男性并不总是胜者。曾经有女性格斗士艾丽莎·“铁拳”·赫尔斯珀通过裸绞技战胜男性对手。
比赛规则对面部击打仅允许开放手掌击打,而身体打击允许拳头进攻,这样的规定兼顾实战性和安全性。更有甚者,在得克萨斯州胡德堡的一场决赛中,女军士杰克琳·沃克与一名男性士兵激烈交锋,赛况多次变换主导权,最终男性获胜,但女性选手却因表现坚韧,被扶离赛场送往医院。她赛后坚称女性同样可以像男性一样坚强,这既是对自我挑战的肯定,也是对社会传统性别偏见的有力回应。同场竞技不仅仅是力量的较量,更是精神和意志的比拼。曾轻视女性对手的男性胜者在比赛后感到震撼自省,称对方不是被击败的女性,而是作为战士展现了不可小觑的勇气和坚持。美国陆军战斗格斗项目的目标并非仅仅关乎输赢,更加注重塑造一种战士精神,不管性别,所有参与者都在这一过程中提升自身,锤炼韧性与勇气。
此类赛事在社会上传递了重要的理念,不仅昭示体型力量差异不会成为影响奋斗的障碍,更体现了军方对性别平等的独特理解和实践。它让公众看到,真正的战斗和生活中的挑战并无性别之分,只有适者生存之原则。对许多观众而言,女性在竞技场上接受来自男性的猛烈攻势,直观呈现了平等背后的代价和坚忍,也促使社会重新思考男女在极限环境中的能力和价值。随着军中性别融合不断推进,男女同台竞技可能成为常态,这不仅提升了战斗力,同时也为传统体育界关于性别界限的讨论提供了新视角。美军战斗格斗赛的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平等不只是形式上的公平,更多的是心理和身体上的切实承担,是对自我和环境的挑战,是战场上的相互认可与尊重。未来,随着社会对多元价值观的包容增加,军中性别混合训练与比赛或将成为推动性别平等的重要推动力,而这一切的核心,仍然是塑造坚韧不拔、无惧挑战的战士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