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大白鲨》首次上映,震撼了全世界的观众,也开启了电影史上关于鲨鱼题材的一代传奇。时至今日,虽然已经过去了五十年,但《大白鲨》的影响力依然强烈存在于我们的文化记忆和海洋保护领域。作为一位海洋生物学家和鲨鱼保护专家,戴维·希夫曼赋予了对这部电影更深入的科学解读和文化反思,带领我们全面理解它在塑造公众对鲨鱼的看法中扮演的角色。 《大白鲨》的剧情围绕着新英格兰海滨小镇阿米蒂岛展开,警察局长马丁·布罗迪、海洋生物学家马特·胡珀以及老练的鲨鱼猎人昆特共同对抗一只袭击游泳者的巨型大白鲨。影片通过紧张的剧情和极具标志性的音乐主题,成功地激发了观众对海洋生物的恐惧与敬畏。但与此同时,它也在无形中改变了公众对鲨鱼这种海洋捕食者的认知方式。
在电影上映之前,鲨鱼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相对陌生,没有显著的形象或印象存在于主流文化中。许多人甚至未曾思考过鲨鱼的生态地位或其生存现状。希夫曼指出,《大白鲨》让鲨鱼第一次进入了大众视野,然而它所传递的信息是复杂的,既包含了对鲨鱼的惊叹,也加剧了误解和恐惧。这种现象在学术界被称为“鲨鱼效应”,指的是虚构作品如何影响公众对现实问题的认知和政策态度。 实际上,鲨鱼远非电影中所描绘的“残暴杀手”,它们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顶级捕食者,对于保持食物链的平衡至关重要。希夫曼强调,鲨鱼维护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影响着其他鱼类和海洋生物的种群结构,间接保护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海洋资源。
过度捕捞和非法猎杀是导致鲨鱼数量锐减的主要因素,这些行为使得许多鲨鱼物种陷入濒危甚至濒临灭绝的境地。 电影中的角色昆特原型来自现实中的著名钓鱼者弗兰克·蒙杜斯,他的形象强化了捕杀鲨鱼、征服自然的浪漫英雄主义。然而,现实中的海洋保护现状告诉我们,单纯的猎杀并非解决海洋生态问题的方法,反而加剧了物种的脆弱性。与此同时,影片所呈现的“锐角猛兽”的刻板印象,不仅让公众对鲨鱼产生不必要的恐惧,也为鲨鱼保护工作带来了阻碍。 电影制作过程中的挑战也为我们呈现了电影技术与自然环境抗争的一面。《大白鲨》是第一部在海上实地拍摄的好莱坞大片,斯皮尔伯格及其团队经历了数次机械鲨鱼“布鲁斯”故障、海上不稳定因素干扰以及演员的不适反应。
正是由于机械鲨鱼频繁失灵,导演选择减少鲨鱼的露面频率,利用观众想象制造心理恐惧。约翰·威廉姆斯的音乐主题配合隐形的威胁,令紧张气氛空前提升,成为电影的经典标志。 对鲨鱼攻击行为的科学理解历经多年演进。电影中科学家胡珀提出的“领地鲨鱼”论被现代科学广泛否定。许多记录显示,所谓的“恶鲨”行为不存在,鲨鱼攻击人类多属于误认或试探性咬伤。鲨鱼通过口部感知环境,探索新事物,攻击人的案例极其罕见且多为非致命。
此外,鲨鱼对比特定血液类型的反应也显示了它们依赖视觉和化学感应来判断猎物,鲨鱼袭击人类的无意识行为更多源于误差而非蓄意捕杀。 鲨鱼种群数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下降,这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尤其是不可持续的捕鱼行为和鲨鱼鳍贸易。鲨鱼鳍汤的流行并非由电影引发,但社会上对鲨鱼同情心的缺失无疑助长了乱捕滥杀。令人欣喜的是,中国政府近年来对奢华宴席的打击措施间接有助于减少对鲨鱼鳍的需求,推动了某些鲨鱼种群的恢复,这种政策效应成为保护工作中的积极因素。 电影《大白鲨》之后,鲨鱼成为电影中的常见主题,产生了诸如《鲨卷风》《鲨鱼章鱼怪》《暴雪鲨鱼》等一系列“糟糕鲨鱼电影”文化现象。尽管这些影片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常被讽刺为恶搞,但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公众对鲨鱼多样性的认知。
希夫曼指出,如果未来电影能结合真实的科学知识,以更加全面和尊重的视角展现鲨鱼,将大大有助于改变负面刻板印象,促进海洋保护意识的提升。 希夫曼本人多次参与科普活动,甚至在德州举办过“水上大白鲨”活动,与专业科学家们一同在湖中通过内胎漂浮观看《大白鲨》,寓教于乐地提升同行对电影文化和科学知识的双重理解。这体现了科学与流行文化结合的巨大潜力,正如他所说,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融入科学事实的鲨鱼电影面世,不仅提升娱乐性,更能肩负起教育使命。 综合来看,《大白鲨》不仅是一部极具张力和艺术价值的电影,更是一场文化现象,深刻影响了公众对鲨鱼的情感和理解。它提醒我们,科学与艺术在交汇处可能出现的误解与矛盾,也展现了改进公众科普和保护行动的空间。对于热爱海洋的人们来说,更重要的是跳出恐惧和偏见,透过科学事实看到鲨鱼作为生态守护者的真实角色,共同推动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