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两国素有复杂纠葛,历史冲突不断,尤其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军事对抗更是此消彼长。2025年5月,两国宣布停火,结束了短暂但激烈的空中战役。然而,随着军事氛围趋缓,另一场看不见的战争逐渐浮出水面——水资源之争。长期以来,两国因印德斯河水条约的执行与解释产生纠纷,近年更因恐怖袭击和政治矛盾而趋于恶化。印度因4月克什米尔恐袭事件暂停履行条约义务,宣称必须等巴方彻底放弃支持跨境恐怖主义,这一举措悄然将区域水权争端推至风口浪尖。印德斯河水条约自1960年签署以来,曾经是印巴关系中的稀有稳定协议之一,主要保障了两国对印德斯河及其支流的分配权利。
根据条约,印度拥有东部三条河流的使用权,巴基斯坦则可不受限制地利用西部河流。尽管条约中明确了水权配置,但随时间推移,印度政府对此安排颇感不满,认为过往分配偏袒了巴基斯坦,限制了印度充分利用水资源以应对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的能力。印度在西部河流上修建的多座水坝引发了巴基斯坦强烈反弹,尤其是克什米尔地区的基森甘加(Kishenganga)水电项目,更成为双方争议焦点。巴方担忧这些工程将影响其水源供应,威胁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在气候变化日益显著的背景下,南亚地区水资源日趋紧张。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如冰川融水加速、山洪暴发及季风影响的不确定性使得上游国家掌握水源的控制权尤为重要。
巴基斯坦作为下游国家,深度依赖印度提供的水文数据以进行农业灌溉和洪水防范。印度暂停共享这些信息,使得巴基层水务管理陷入困境,增加了洪水等灾害的风险。2022年巴基斯坦遭受的致命洪灾部分源于数据缺失,造成逾1700人死亡,数千万民众受灾。这也引发了巴方呼吁建立更灵活、即时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以应对未来挑战。印度政府则利用暂停条约履行作为政治工具,以巩固国内对巴政策的强硬立场,同时展现对巴方的不满和施压。印度总理莫迪公开表示,这一战略已让巴基斯坦“开始紧张”,凸显水资源谈判在双边关系中的战略权重。
事实上,印度的人口高达14亿,水资源仅占全球4%,对水资源的需求逐年上升。印德斯河流域虽然主要服务印度北部和克什米尔地区,但其灌溉和发电意义非凡,直接关系到区域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印度尚未充分开发东部三条河流的水资源,存在较大潜力提升水利设施建设以缓解压力。此外,气候变暖和降水模式的改变促使双方必须重新评估整个水资源分配框架,更新不合时宜的条款以平衡利益和环境风险。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印巴水争对地区稳定和人道安全的潜在影响。条约的破裂不仅可能引发水源短缺,更可能加剧两国间的敌意,激化地区安全局势。
联合国等机构呼吁双方通过外交渠道重启对话,强化水资源合作,即使存在矛盾也应维护已有协议的基本功能,防止水资源被武器化。印巴水战虽无硝烟,却影响深远。水是生命之源,是经济基础和社会稳定的根本。未来印巴能否放下成见,在气候危机的压力下实现合作,将决定南亚数亿人口的生计与区域和平的走向。鉴于当前形势,专家建议双方除了改善信息共享外,更应加大科技投入,建设现代化水资源监控和调度系统,提升抗风险能力,同时寻求多方调解支持,以科学和合作为基础推动条约现代化。总之,曾经的空中冲突虽暂告一段落,但水资源争端提醒我们,地缘政治的新战场正在悄然转移。
对于未来的南亚来说,水,是最大也是最脆弱的战略资源。只有跨越政治对立,实现合理利用与保护,才能避免灾难重演,实现长久和平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