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伊朗经历了无数次痛苦的历史时刻,从伊朗-伊拉克战争到2019年血腥的抗议镇压,再到当今的冲突与国际制裁,伊朗人民在这漫长的风暴中承受了巨大痛苦。阿特菲·阿萨迪,一位伊朗诗人及作家,以她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文字力量,讲述了伊朗人民孤立无援的现实和不灭的自由梦想。她的故事代表了成千上万伊朗人在黑暗中挣扎、寻求光明的心声。阿萨迪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为我们揭示了伊朗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坚韧。她用她的作品质问国际社会的冷漠,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深切期望。 阿特菲·阿萨迪的成长背景与她对战争的看法息息相关。
她的父亲曾在伊朗-伊拉克战争中受伤,一块弹片留在了他的左眼,随时可能危及视力。这段经历深深影响了阿萨迪,使她从小就对战争充满厌恶。然而,当她目睹伊朗政权对和平抗议者的残酷镇压时,她又不得不思考一个痛苦的问题:在所有和平努力被血腥压制后,谁又能拯救伊朗?她坦言,或许只有外来的干预才有可能改变局面。这个观点虽充满争议,却反映了在极权暴政面前绝望民众的复杂情感。 2019年11月的抗议活动成为阿萨迪生命中一个痛苦的节点。在这次抗议运动中,网络被切断,超过1500人惨遭杀害。
她将此形象地比喻为“潜水下的尖叫”,无声而无助。那段时间,她身处伊朗,深切感受到被外界遗忘的孤立感。即使后来身处德国,她依然无法连接家乡的亲人和朋友,仿佛重新回到了那个“锁闭的房间”。这种被隔绝的体验催生了阿萨迪更加深刻的反思,也塑造了她的文学创作主题。 伊朗人民的抗争精神,在阿萨迪的笔下尤为鲜明。她讲述了无数无畏的普通公民,顶着子弹走上街头,为基本人权呐喊。
他们中有年轻的孩子,如基安·皮尔法拉克,仅因生活在伊朗而被射杀,还有被伊斯兰革命卫队残害的勇敢女孩尼卡·沙卡拉米。这些个体悲剧映射出的是整个国家的伤痛与代价。这些声音虽然渺小,却集结成强大的呼喊,试图唤醒世界对伊朗内情的关注。但遗憾的是,国际社会普遍选择了沉默与冷漠,甚至维持与伊朗政权的外交经济关系,让伊朗人民感到更加孤立。 阿萨迪特别指出,伊朗的国家机构如伊斯兰共和国广播电台(IRIB)不仅是政权的宣传工具,更是压制言论自由和加害政治犯的工具。她对IRIB的愤怒源自于它在过去四十多年中不断散布谎言和进行强迫认罪的行为。
她内心的复杂情感也体现出当抗议者冲击这类机构时的矛盾心理:既有对暴力的反感,也有对压迫象征物被打击的短暂欢欣。 尽管如此,阿萨迪强调,政权显然没有保护好他的人民。在战争风险日益加剧时,民众面对交通堵塞、燃料短缺,甚至缺乏避难场所,暴露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许多普通人因无法驱车逃离,只能选择在危险中坚守家园,甚至为了照顾街区流浪的猫狗而不愿离开。她谈及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遭遇的无助时刻,细腻描绘了在战争阴影下的人性体现。甚至一只小鸟的惊恐心跳都成了她心中沉重的叙事。
伊朗政府长期否认伊朗有着悠久而多元的民族文化,试图通过宗教极权来抹杀伊朗丰富的历史与文化遗产。阿萨迪痛心地看到,政权表面上开始打“民族”旗号,借此试图制造伪装的支持,实则继续加深分裂和压制。她揭示了政权虚伪的两面性:一方面操纵民众,一方面却加剧内部分裂和外部敌对态势。面对这一切,她看到的不是一代人的觉醒胜利,而是一场没有尽头的代价巨大的悲剧。 在当下持续升级的局势中,阿萨迪观察到每当政权对以色列力量感到无力时,却会把愤怒转嫁到自己的人民身上。她提到近期针对民间活动家、记者、异议人士的严打,让她担心未来更大的政治清洗即将来临。
她回忆起伊朗历史上政治犯大屠杀的惨痛回忆,呼吁世界不要再一次为了地缘政治利益而牺牲无辜的伊朗人民。她的警告呼吁国际社会必须正视伊朗内部的真实局势,不能再用利益交换民主与人权。 阿萨迪尽管被现实打击得几乎丧失希望,但她内心深处依然保有对自由的憧憬。她形容这种希望是一种不可战胜的梦,即便屡遭毁灭,它总能在伊朗人心中重生。她梦想有一天,伊朗人民能够在德黑兰的自由塔下舞蹈,庆祝一个不再被战争和极权阴影笼罩的国家。这种梦想凝聚着伊朗人对文化、文学和美好生活的渴望,不容被暴力和专制夺取。
今天,作为流亡德国的作家和活动家,阿萨迪继续用文学和行动倡导自由与人权,她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出伊朗抗争的声音。她的经历和故事为世人展示了在极权阴影下坚持梦想的勇气,也提醒我们关注那些无声的受害者。阿萨迪在文化活动、教育和采访中持续发声,呼吁国际社会正视伊朗的现实,不让孤立的伊朗人民永远沦为被遗忘的存在。 阿特菲·阿萨迪的故事是伊朗人民长达数十年的孤独写照,她直面战争与压迫,剖析国际社会的冷漠,在痛苦与希望之间寻找平衡。她以美丽而深刻的语言,讲述了伊朗人民在最黑暗时刻不屈不挠的斗争和对未来自由的追求。她的话语让我们明白,无论境遇多么艰难,希望和梦想仍是最强大的力量。
我们无法忽视伊朗人民的呼声,也不能遗忘他们那段被孤立与抗争交织的历史。阿萨迪的声音提醒着我们,只有当世界真正倾听受难者,正义与和平才有可能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