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复杂的社会交往中,理解他人的意图、信念和情绪是至关重要的能力,学术界通常将这种能力称为“心理化”。心理化涉及一系列大脑区域的激活,尤其是背内侧前额叶皮层(Dors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简称DMPFC),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专门用于社会认知的脑区。然而,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指出,驱动DMPFC活动的核心因素可能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信息本身,而是不确定性。一项由Dilara Berkay和Adrianna C. Jenkins于2025年在《神经科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揭示了这一观点,颠覆了我们对大脑如何处理社交信息的理解。研究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扫描了46名参与者,他们需要在不同的不确定性水平下对涉及人类心理、身体以及非生命物理对象进行推断。结果显示,DMPFC的激活程度随着不确定性的增加而显著增强,并且当控制了不确定性因素后,DMPFC的活动无法区分针对心理内容还是非心理内容的推断。
这一发现表明,DMPFC更像是对环境中不确定状态的反应中心,而非纯粹负责处理社会认知特有的信息。此结果意义深远,不仅为理解社会认知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新视角,也为研究社交障碍和神经精神疾病如自闭症谱系障碍、社交焦虑症等提供了理论基础。众所周知,社会情境中往往伴随着高度不确定性,例如对他人意图的揣测、情绪的解读等,这些复杂的信息往往不明确甚至相互矛盾。大脑必须有效管理这种不确定性,DMPFC因此被赋予了解读和应对这类模糊社会线索的关键角色。综上所述,这项研究挑战了传统领域特异性理论,即大脑中某些区域仅专注于认识心理内容。相反,DMPFC似乎是一个更为域通用的认知区域,其核心功能是处理各类认知任务中出现的不确定性问题。
更广泛来看,这意味着在社会认知的神经网络中,不确定性调节机制可能比我们预先设想的重要得多。对于心理学家和认知神经科学家来说,这种观点促使他们重新审视大脑如何组织和优化社交行为。此外,了解DMPFC对不确定性的敏感性可以帮助开发更有效的干预策略,改善那些在社交推断上存在困难的群体的生活质量。例如,通过训练个体管理和减少对不确定性的焦虑反应,可能强化其社交决策和理解能力。心理化本质上是一种求解不确定性的过程,借由推断他人内部心理状态,人类得以预测和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大脑不断评估当前信息的不完整性及其可靠性,DMPFC承担了这一评估与调整的重任。
过去研究强调了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在心理化中的核心作用,而背内侧前额叶皮层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此次研究则进一步细化了DMPFC的具体功能定位,指出其主要活动动因是环境信息中的不确定性成分。这种定位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认知系统如何灵活调动资源,适应多样且动态的社交情境。社会认知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内容的多样性,也表现在认知处理的灵活性上,即如何应对信息的模糊和不完整。DMPFC作为认知控制中心,协调注意力、决策和推理过程,在遇到信息缺失或模糊时发挥关键作用。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DMPFC如何与其他认知系统协同工作,形成完整的社会认知网络。
此外,随着神经影像和行为实验技术的进步,我们有望揭开不同不确定性类型(如情境不确定性、信息不一致性等)对DMPFC活动的具体影响模式。与此同时,基于当前发现的理论框架还可推广到人工智能领域,为构建更智能、更具社会适应性的计算模型提供借鉴。理解人类大脑如何处理不确定性,并利用这些机制来增强机器对复杂社交环境的感知和反应,将是未来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总结来看,背内侧前额叶皮层的功能不仅限于处理心理状态信息,更广泛地涉及处理环境中的不确定性,这一发现拓展了我们对社会认知神经机制的认识。它提醒我们在研究和干预社交认知时,应充分考虑不确定性这一关键因素,以促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推动社会脑科学和相关领域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