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是当代社会面临的最紧迫的全球性问题之一。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增加,使得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极端天气频发,自然生态环境压力急剧增大。十年前,全球195个国家签署了巴黎协定,承诺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2摄氏度以内,更理想的是不超过1.5摄氏度。然而,现实却显示,距离这些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温室气体排放并未如承诺般大幅减少,全球气候风险正在不断升级。公众依赖准确、权威的气候信息来了解事实、采取行动,但问题是:气候信息是否值得信赖?背后是否存在误导?怎样的力量正在影响着气候话语权? 来自哥本哈根大学传播学领域的研究团队,以及国际信息环境小组最近的研究综述,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令人警醒的真相:许多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集团正在通过多种方式操纵和歪曲气候信息,延缓甚至阻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这些误导行为严重削弱了公众对气候科学的信任,影响了政策制定者的决策,最终导致气候危机加剧。
气候信息误导主要分为“误传”和“刻意欺骗”两种形式。所谓气候误传,是指因认知错误或信息不足,错误地解释或传播有关气候变化的信息。这可能是无心之举,但仍对公众认知带来损害。更为危险和复杂的是气候“虚假信息”,即有意传播错误信息以误导公众。这类行为多由特定利益集团发动,目的是保护其经济利益,延缓气候行动。典型手法包括假冒环保行为(即“绿色洗牌”),夸大或淡化气候危机的严重性,以及否认科学共识。
这些强势利益集团包括福斯燃料公司、某些民粹主义政治党派和部分政府机构,他们不仅拥有雄厚的资金支持,还建立了复杂隐秘的联盟体系,如美国的哈特兰研究所等智库,经常为怀疑气候变化的立场提供伪科学的替代理论和政策建议。这些联盟通过各种媒介渠道传播信息,在传统主流媒体、新兴社交平台甚至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均有体现,帮助扭曲公众对气候现实的认知。 具体而言,这股信息操控势力的策略已从单纯否认气候变化,转变为更为隐晦的“战略怀疑主义”。他们承认气候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但极力淡化其对人类和生态的严重影响,从而推迟实际的减排行动和适应措施。这种策略的危害在于使政策制定陷入停滞,导致必要的科学解决方案难以得到广泛采纳和实施,徒增全球脆弱性。 公众群体和政策关键人物均是误导信息的主要目标。
尽管任何人都有可能受影响,政治决策者、中层官员和公共服务人员由于其信息传递和政策制定的关键角色,尤其成为重点针对对象。智库和利益集团常利用政策简报和报告,为他们提供歪曲的资料,再由这些中间环节影响高层决策,形成一种隐形的信息链条,加剧治理盲点。 这种持续且系统化的误导导致公众对科学研究的信任急剧下降,激发阴谋论,破坏对相关机构和政策的信任基础。最终产生的消极后果是公众无所适从,政策迟迟未能采取有效行动,气候问题日益恶化。这不仅危害当代社会,也威胁未来几代人的福祉和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 幸运的是,近年来学术界和社会各界日益关注这一问题,推动多项对策提升信息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立法层面,推动制定强制企业和公共机构透明披露碳排放和环境影响的法律,规范信息发布行为。数字平台也被建议加大对误导性气候信息的标注和限制,减少虚假信息传播的空间。 司法程序成为打击绿色洗牌和虚假宣传的重要工具。多个国家已经就企业夸大环保绩效提起诉讼,将虚假气候承诺认定为消费者欺诈行为。这种法律压力倒逼企业提升责任感和行为真实性。 此外,跨国跨界的联盟和社会运动力量也在积极应对。
由民间组织牵头的“反气候虚假信息协作体”等组织,利用本地知识和草根力量,推动社区内部的气候教育和信息正确传播,形成对抗强大利益集团信息战的群众基础。 教育普及同样被视为根本出路。提升公众和政策制定者的科学素养与媒介识别力,使他们具备辨别谣言和虚假信息的能力,是实现长远气候行动的保障。尤其在非洲等研究严重不足的地区,加强本土气候传播研究尤为紧迫。 展望未来,巴西将于2025年11月承办的COP30气候大会,将成为推动全球信息诚信新合作的契机。巴西主导发起的信息完整性全球倡议,将促进各国更好地揭露和抵制气候信息中的虚假与误导,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更多透明和公正元素。
身处气候危机与信息危机并行的时代,政治领导人、科学家和公众必须共同努力,坚定捍卫气候信息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在2025年至2050年这段关键时间窗口内,正确信息的普及与广泛采纳,关系到人类社会是否能避免可能的生态与文明灾难。唯有依靠清晰、可信且可操作的气候数据,才能激发全球范围内真正有效的行动,保护地球家园和子孙后代。 总之,气候信息虽然面临被强大利益集团扭曲的风险,但通过法律监管、社会动员、科学传播和教育提升,我们有可能重回正确轨道。公众需要保持警醒,提高信息甄别能力,积极支持有利于气候正义和环境保护的措施。只有共同抵制误导,推动真实可信的知识传播,全球才能携手应对这一关乎人类未来的重大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