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区块链技术的迅猛发展,去中心化金融(DeFi)正在逐步挑战和重塑传统金融(TradFi)的格局。摩根大通作为全球领先的银行和金融服务机构,其在推动DeFi与TradFi融合方面的尝试被业界广泛关注。近日,摩根大通区块链支付创新负责人Nelli Zaltsman在2025年法国戛纳RWA峰会上表示,DeFi与TradFi的融合进程可能比预期更快到来,这一观点引起了金融科技领域的热议。长期以来,DeFi和TradFi在运作机制、监管标准、技术路径等方面存在天然的“隔阂”。然而,随着技术工具的完善和监管环境的逐渐明朗,这种人工划分的边界正在逐渐消除。摩根大通的战略目标是在监管允许的前提下,构建涵盖多种区块链网络的资产无关型支付基础设施,令客户可以实现跨链、实时访问不同资产和服务。
这一点从其与区块链信息预言机提供商Chainlink以及以太坊二层平台Base的合作中可见一斑。通过试点同步结算技术,摩根大通实现了基于区块链的存款能够跨多个区块链网络进行交易的协调结算。这不仅展现了大型银行如何将传统资本与数字资产市场连接的初步能力,也预示了行业跨链交互与资产托管的未来趋势。Zaltsman回顾了过去十年该行在区块链领域的发展历程:十年前,由于缺乏合适的开源解决方案,摩根大通不得不开发私人区块链系统来满足企业客户需求。时至今日,众多开源工具的出现降低了成本和技术门槛,促使大型机构能够更快速且低风险地介入公共区块链生态。她强调,对技术的认知应超越传统的界限思维,将其视为服务于不同用户需求的一种工具,而非被固定的身份或领域所限制。
摩根大通的另一创新亮点是其新发行的JPMD存款通证,该通证在Base网络上运行,却依然保持在银行的存款系统内。这种设计打破了传统存款与链上资产的隔离,为机构客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流动性桥梁,既保障了支付时效性与安全性,又引入了区块链市场的透明性和开放性。JPMorgan与Chainlink的合作同时引入了加密证明和智能合约技术,为不同信用等级的市场参与者提供了对等的合规和风险管理机制。例如,智能合约可以自动验证交易条件,预言机确保外部数据的准确输入,这些进步使较小的交易对手能够享受与大型银行同等的市场信任度。Chainlink联合创始人Sergey Nazarov指出,摩根大通的举措不仅推动了行业热潮,更可能成为其他全球金融机构效仿的风向标。他认为,区块链技术带来的透明性、自动化合规和实时结算能力,将极大地激发金融产品的创新与竞争力。
DeFi与TradFi的融合也意味着传统金融在面对“糟糕的银行体验”这一行业痛点时,可能更加积极地将核心业务转向链上模式。此外,监管机构正逐渐认识到区块链技术的潜在优势,试图通过合理监管框架支持这一转型潮流,降低系统性风险。尽管当前DeFi在安全性、扩展性与合规性方面尚存在诸多挑战,但大型机构入场无疑为整个生态注入了更多稳定性和信任基础。未来金融的关键词可能变成“无缝”、“跨链”和“智能合约驱动”,而传统金融巨头在这一演进过程中扮演着桥梁和推动者的双重角色。与此同时,行业对代币化资产(Tokenization)的兴趣也日益增加,包括将传统资产如债券、股票、房地产等映射到区块链上,从而实现更高效、更透明的资产交易和管理。随着摩根大通等巨头引领变革,DeFi与TradFi的融合将促进资本市场结构的根本性调整,推动全球金融体系更加开放和包容。
回顾整个趋势,摩根大通所展现出的技术布局和战略眼光,将成为未来几年区块链金融发展的典范。行业各方应紧密关注这场金融创新浪潮,积极探索融合路径,以期在新一轮科技与金融交汇中获取先机。总之,DeFi与TradFi的融合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挑战,更是业务模式、监管协调与市场文化的综合变革。摩根大通的实践表明,这一融合进程正快速推进,未来传统金融与去中心化技术的界限将愈发模糊,全球金融生态将因此迎来更加智能、高效和多元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