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肯尼亚西北部的卡库马难民营自1992年成立以来,逐渐演变成非洲规模最大的难民聚居地之一,现有超过30万难民来自南苏丹、埃塞俄比亚和刚果等多国。随着全球难民形势的不断严峻,肯尼亚政府联合人道主义组织正推动将卡库马从一个临时营地转型为由本地政府管理的自治市镇,旨在促进难民经济融入,摆脱对国际援助的依赖,打造一个自给自足的繁荣社区。但这一宏大计划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卡库马难民营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联合国粮食计划署(WFP)和其他国际援助机构的支持,保障数十万难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然而,受全球资金冻结和援助预算紧缩影响,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宣布将把难民营的食物配给缩减至基本最低标准的40%,这引发了难民的不满与冲突。特别是美国作为国际主要资金提供国,过去贡献了WFP一半以上的近百亿美元预算,但自2024年起美国援助冻结,对难民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在此背景下,依赖救助的模式亟需转变,肯尼亚政府看到了难民营经济潜力巨大这一契机。尽管卡库马地处偏远,距离最近的肯尼亚城市车程长达八小时,但这里众多难民已展现出坚强的创业精神。许多难民经营小型企业,从手工艺品、食品摊贩到裁缝和农业生产,经济活动丰富。内外部专家指出,难民拥有高度韧性、适应力强且善于建立社会网络的特质,正是成功创业的关键要素。慈善组织Inkomoko的负责人朱莉安娜·奥耶勒指出,拒绝承认难民企业主的信用和融资需求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Inkomoko通过提供金融培训和小额贷款,帮助难民创业者克服资金瓶颈,实现业务扩展。
例如,来自刚果的阿黛尔·穆巴拉马在难民营学习裁缝技能后,依靠疫情期间制造口罩的商机获批贷款,扩大产能,雇佣员工,2024年利润达8300美元,远高于大多数每月靠食品券生存的难民。这一成功案例象征着卡库马转型的潜力和方向。与此同时,基础设施短缺尤为突出。校方研究员拉胡尔·奥卡强调,关键资源如水和电力的匮乏是制约卡库马市镇建设的主要瓶颈。不能通过简单的行政命令构建一个真正有机、生机勃勃的经济体系。需要科学规划和持续投资,保证城市的水利供应、卫生服务、交通网络和住房条件。
英国智库ODI全球项目负责人弗雷迪·卡弗则分析说,大部分难民因签证和居留权限制难以自由迁往就业机会更丰富的肯尼亚其他地区。卡库马事实上成为了“不得不留下的地方”,因此加强内部就业和创业机会至关重要。在保护难民合法权益、允许他们获得工作许可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当前的讨论焦点不仅要关注难民生存权,更需兼顾他们的生计权和自我实现权。肯尼亚政府制度上的支持,加之国际组织和慈善机构的合作,将是推动转型成功的关键。另外,社会融合是另一个重要议题。
几十年来,难民营内部分族群因资源匮乏和政治差异时常爆发冲突。将其升级为市镇需要促进不同族群间的理解、交流与合作,打造包容性社区文化。这既是和平稳定的基础,也是经济繁荣的保障。建设教育资源、开展职业培训、推广社会心理支持,都将有助于化解长期积累的紧张情绪。生态环境维持同样不容忽视。卡库马地理位置属于半干旱气候,水资源有限。
人口密集导致自然资源压力加剧,非法砍伐和土地退化问题明显。因此,城市规划必须强调绿色发展和可持续管理,利用现代技术实现节水灌溉、太阳能应用和垃圾循环利用,降低环境足迹。综合来看,卡库马从难民营迈向现代化城市,是肯尼亚政府应对地区难民挑战的创新尝试,也契合全球推动难民经济包容、打造自立能力的趋势。如果能够顺利实施,将为全球类似难民聚居地转型提供宝贵经验与借鉴范例。然而,这条道路布满曲折,需多方持续努力和合理政策支持。卡库马的未来,不仅是数十万难民的生计重塑,更是社会发展、国际援助与人权保护之间的复杂平衡。
只有真正实现经济活力与社会和谐并重,才能将这座曾被动接受的难民营转变为充满希望与机遇的繁荣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