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疫苗的安全性一直是科学研究和社会关注的重中之重。然而,近年来围绕疫苗数据的争议不断,尤其是涉及Mark和David Geier父子的研究,引发广泛讨论。两人因发表与疫苗相关的多篇论文而成为焦点,这些论文声称疫苗中含有的硫柳汞(thimerosal)与自闭症和多种健康问题有关,但其研究方法和结论遭到众多专家的严厉批评。本文将深入解析Geier父子研究中的科学问题,探讨其对疫苗安全信任的影响,并聚焦于他们与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HHS)相关的最新动向。Mark和David Geier父子曾在2000年代初通过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允许的项目,访问疫苗安全数据库“疫苗安全数据链接”(Vaccine Safety Datalink)。这套数据库收录了数百万匿名健康记录,用以监测和评估疫苗安全。
然而,Geier父子在CDC规定之外进行未经授权的分析,试图寻找疫苗与自闭症之间的联系,最终导致他们被取消了对数据库的访问权限。CDC还指控他们违反了研究协议,可能危及患者隐私。尽管遭到严肃质疑,Geier父子依旧利用所获得的数据发表了多篇论文,持续推动疫苗中硫柳汞与自闭症等疾病关联的理论。这些论文不仅在学术界引发争议,也为反疫苗运动提供了“证据”,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担忧。然而,主流科学界普遍认为Geier父子的研究存在严重方法学缺陷。例如,他们选择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方式极大地扭曲了研究结果。
以一篇2017年发表的论文为例,Geier等人比较了1991年至1998年出生的自闭症儿童与1991至1992年出生的非自闭症儿童的疫苗接种率。由于疫苗接种推广时间的差异,新生儿在1990年代后期的接种率显著提高,此种设计导致自闭症组的疫苗接种率看起来更高,从而人为地制造了疫苗与自闭症相关联的假象。生物统计学专家Jeffrey Morris指出,这样的研究设计本身“使所有结论变得毫无意义”,严重损害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度。除此之外,许多Geier父子的论文都被指出数据处理不严谨、未能控制相关变量以及缺乏充分的科学论证。学界普遍认为这些论文不符合严格的研究标准,并质疑其为何能够通过同行评审甚至发表。多位知名科研人员表示Geier父子的研究“不是科学,而是垃圾科学”。
其工作被国家医学研究院等权威机构评估为存在严重方法学缺陷,未能经受住科学检验。政策和伦理层面,Mark Geier的医疗行为也多次遭受质疑。2000年代中期,他曾推广一种基于抑制睾酮的药物Lupron的未证实“自闭症治疗法”,未经充分临床验证即应用于儿童,最终导致其医疗执照被吊销。David Geier本人也因非法行医被马里兰州卫生部门处罚。此外,Geier父子在疫苗安全领域的影响力逐渐被特别关注。今年早些时候,Robert F. Kennedy Jr.(一位知名的疫苗疑虑支持者)任命David Geier为卫生与公共服务部(HHS)高级数据分析师,负责调查疫苗安全数据的“信息丢失”问题。
该数据库正是Geier父子过去因科研不当而被CDC撤销访问权的疫苗安全数据库。此举引发了多方担忧,专家警告Geier的过往记录可能影响调查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许多科学家担心,这一安排可能助长被科学界广泛驳斥的疫苗危害理论,并削弱公众对疫苗安全的信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疫苗安全的评估必须基于严谨、公开、透明的科学方法,任何偏颇或不当分析都会带来严重的公共卫生风险。COVID-19疫情后,疫苗犹豫和反疫苗运动愈发猖獗,科学界更需守护科学诚信。Geier父子研究的争议也提醒我们,科学研究不仅要注重数据分析,更要尊重伦理和规范,确保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近年来,疫苗安全数据持续成为公共话题,抗疫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也表明疫苗是保护人类健康的重要工具。推动科学研究更趋严格和透明,严防错误信息和误导性研究,是维系社会信任、防止疫苗犹豫的关键。综合而言,Mark和David Geier父子的工作因方法学严重缺陷和伦理问题被主流科学界视为缺乏可信性的“劣质科学”,其对疫苗的错误指控不仅没有得到科学证实,反而可能威胁到公众健康。Robert F. Kennedy Jr.将David Geier招入政府疫苗调查团队,也让疫苗安全领域的科学争论再次升级。面对复杂的科学与政治交织,公众应理性看待疫苗的安全性主张,科学界更需加强监管和严谨的研究机制,以保障疫苗安全的公共卫生使命得到有力捍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