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在2025年初宣布一系列针对中国进口商品的新关税政策,导致全球航运市场发生剧烈变化。这些政策旨在推动“美国制造”,减少对中国制造商品的依赖,但随之而来的结果却带来了物流需求骤降和供应链紧张的双重冲击。据全球领先资产管理公司阿波罗环球管理(Apollo Global Management)最新预测,美国国内货运需求有望在五月中旬左右出现停滞,继而导致零售商面临货架空缺,最终引发夏季经济衰退。自疫情以来,全球航运业首次遭遇如此严峻的挑战。随着中美之间关于关税问题的反复谈判,贸易不确定性增加,导致从中国到北美的运货船舶大量取消,订单取消率高达50%,与疫情高峰时期的水平相当。物流巨头Flexport的数据显示,诸多航运线路被迫缩减运力,航运公司采取发送小型船只、跳港甚至暂停部分航线等措施,以应对需求急剧减少的局面。
海运速度方面,从香港到洛杉矶约需两到三周,从中国的港口到美国东岸城市如纽约更需40天左右。运输流程的复杂性意味着贸易战的影响将以延时的形式逐步显现。阿波罗经济学家托斯滕·斯洛克(Torsten Slok)指出,新关税从4月初实施起,预计20到40天后货物抵达美国港口,随后需要1至10天内陆运输到达零售终端。综合时间推算,五月底货物运输需求或将陷入停摆,零售商库存短缺问题随之出现。瑞银全球投资策略师杰弗里·克莱因托普(Jeffrey Kleintop)强调,港口货柜卸载量虽在关税施行前几周有所提升,主要为商家囤货以应对涨价压力,但未来几个月的订单量明显下滑,取消率甚至达疫情时的高峰。如此高的运力削减,不仅令海运企业业绩承压,也深刻影响依赖中国产品的零售巨头。
沃尔玛、亚马逊和塔吉特等在美大型零售商均面临供应链混乱的风险。沃尔玛在4月份股价上涨逾8%,这部分受益于其多元化采购策略和成本控制,而亚马逊和塔吉特则分别下跌1.4%和7.7%,显示市场对其库存压力和销售预期的担忧。同时,航运和物流板块遭遇重创。作为运输行业代表的ZIM综合航运以及物流巨头XPO的股价分别下跌0.9%和9.4%。整体交通运输行业在2025年累计跌幅达17%,在近200个行业中排名倒数第二。传统货运企业如老道明货运(Old Dominion Freight Line)和同行亚克比斯特(ArcBest)也分别下跌10%和16.3%。
更令人忧虑的是,老道明货运管理层在第一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中表示,4月每日收入同比将下降约6%,其业务真正回暖仍需更多时间。卡车运输企业J.B.洪特(J.B. Hunt)指数跌逾11%,而施耐德(Schneider)则下降约4%。行业整体面临需求低迷和盈利压力。中国对美出口的骤减,除关税影响外,还有企业和消费者对未来经济走势的谨慎态度。国家零售联合会预测,2025年下半年进口货物量将同比减少至少20%。全球航运市场咨询公司德瑞瑞(Drewry)也发布报告称,受贸易战影响,全球货柜港口吞吐量预计下降1%,这是自1979年开始统计以来仅有的三次下降之一。
过去出现类似下降的时间点还包括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和2020年疫情爆发初期。德瑞瑞的预测更为严峻,若当前两 thirds的关税持续存在,美国从中国进口量可能下降40%。市场分析师克莱因托普认为,消费者需求将首先压缩高价、非必需商品采购,而食品等基础商品受影响较小。对零售商来说,如何调整库存结构和供应链策略成为生存关键。面对不断升级的贸易紧张局势,企业开始重新布局全球供应网络,加快多元化采购和生产转移,减少对特定地区的依赖。部分制造商正在考察东南亚以及墨西哥等地的生产基地,以规避关税成本和物流风险。
同时,数字化和智能化物流技术的应用成为提升效率和应对不确定性的核心。例如,更多物流公司采用数据驱动的运营优化方案,利用人工智能预测需求变化并调整运输计划,缓解供应链波动带来的冲击。消费者端也表现出适应性,部分人群转向本地产品和替代品,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综合来看,特朗普贸易战对航运业的冲击不亚于新冠疫情,短期内将延续供应链紧张、库存缺货等现象。全球航运公司的运力调整速度快于预期,订单取消激增,反映出市场对中美贸易前景充满不确定。另外,货运和零售行业的裁员风险增长,劳动力市场面临压力,经济整体表现存在下行风险。
投资者应密切关注贸易谈判进展和相关政策调整,合理规避行业风险。企业则需强化供应链韧性,加速创新步伐,确保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实现稳健发展。终究,贸易战引发的挑战也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契机,如何在逆境中寻找新机遇,是企业未来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