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爆发后,美国政府迅速推出多项经济援助计划,以帮助因疫情受创的企业和民众渡过难关。诸如小企业管理局的工资保护计划(Paycheck Protection Program,简称PPP)、经济伤害灾难贷款计划(Economic Injury Disaster Loan)以及失业救济辅助资金等,成为维持社会经济稳定的重要支柱。然而,美国特勤局日前披露,几乎有近千亿美元的疫情救助资金遭到诈骗,涉及的诈骗者既有单独行动者,也有有组织的犯罪团伙,影响极为广泛且严重。这一消息震惊了社会各界,也暴露出疫情救助工作中管理漏洞与风控难题。 诈骗行为利用了救助计划设计时追求快速发放的便利性,将政府资金引入不法分子手中。特勤局新任国家疫情诈骗专项协调员罗伊·多特森表示,他在执法岗位工作逾29年,处理过众多复杂的诈骗案件,但此次疫情诈骗规模前所未见。
多特森强调,疫情期间资金快速放出的初衷是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然而开放的线上申请渠道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据悉,目前已有超过900起疫情相关诈骗案件正在调查当中,其中涉及数百亿美元的非法资金转移。 尽管诈骗数额巨大,但政府与金融机构共动员多方力量,迄今已追回约23亿美元被盗资金。特勤局与知名金融服务公司如Green Dot和PayPal密切合作,成功冻结并追回了超过4亿美元的欺诈资金。Green Dot也表示,公司致力于通过不断强化反欺诈系统,及时报告涉嫌诈骗行为,维护客户资金安全。PayPal则同样通过先进技术和与执法机构的协作,努力检测并防止欺诈行为发生。
疫情救助诈骗案件中,涉及各类作案手法。诈骗者通过伪造身份信息、非法获取申请资格,虚构企业和申请资料,甚至多次重复申请多个救助项目,骗取资金后迅速转移资金,导致追查难度加大。联邦劳工部监察长2021年3月发布的报告指出,美国近9000亿美元的失业救济资金中,约89亿美元可能被不当支付,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归因于诈骗行为。报告特别批评了工资保护计划和经济伤害灾难贷款项目在控制机制上的不足,认为这是大规模诈骗得以发生的根源之一。 疫情期间,政府为求快速响应,简化了申请流程,放宽了审核标准,导致监管存在较大漏洞。诈骗者抓住网络申请和自动化审核的便利性,利用技术生成大量虚假申请以骗取资金。
此外,有组织犯罪团伙通过复杂的支付和转账体系,将诈骗所得伪装成合法收入,进一步增加打击难度。疫情救助诈骗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政府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了救助计划的社会效果。 面对庞大的诈骗风险,相关部门不断加大执法力度。美国特勤局强化疫情诈骗专项小组,统筹跨部门调查,并与私营金融机构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和快速资金冻结。多特森指出,“调查难点在于诈骗案件数量和金额剧增,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数据分析和线索核查。”未来,疫情诈骗将继续是执法机构重点打击的领域。
此外,业内人士呼吁,政府在设计与实施救助计划时,应兼顾快速发放与风险控制,提升审核机制的智能化和精确度。加强对申请人身份的验证,完善跨机构数据共享,加大事后审计和追责力度,是有效阻止诈骗扩散的关键环节。同时,也建议公众提高防诈意识,警惕借助疫情救助名义的各类诈骗活动。 疫情救助诈骗事件反映出危机背景下公共资金管理的复杂性,也给予各国政府重要警示。如何平衡效率与安全,既确保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体迅速获得支持,又防止非法资金流失,是未来公共管理改革的重要课题。美国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全球范围内的政策制定者深思。
总体来看,疫情期间规模空前的救助资金为恢复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同时也暴露了公共治理中的安全漏洞。打击疫情救助诈骗不仅需要执法体系强力介入,也离不开金融机构的科技手段以及社会各界的协同努力。唯有加强内外部监控,持续完善制度设计,才能保障公共资金的公平有效使用,推动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