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意大利举行了一场旨在改革公民身份申请相关法律的全国性公民投票。此次投票主要聚焦于将居住年限由现行的十年缩短至五年,以便申请意大利国籍。同时,投票也涉及提高工人权益等多方面议题。然而,最终由于全国投票率仅约30%,远低于法律规定的50%有效投票率门槛,这次公投被官方宣布无效,相关提案无法生效。 此次公投由市民自发发起,得到了多家民间团体和工会的支持。他们认为,现行需要等待十年才能申请公民身份的规定过于苛刻,严重影响了长期居住且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移民的权益。
相比邻国,意大利的等待期限显得异常漫长,不利于移民的社会融入及身份认同。倡导者们希望通过缩短居住年限,提升移民获得公民权的机会,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化和社会公平。 然而,公投前后,意大利现任政府——由右翼政党兄弟党领导的梅洛尼总理当局对这场公投表现出明显冷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忽视或劝阻民众投票的态度。梅洛尼本人宣布她将“弃权”,认为现行国籍法“非常开放且良好”,无需改动。她虽然出现在罗马某投票站,但并未实际投票,而执政党也在社交媒体上嘲讽反对派,称这场投票是“失败”,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投支持者的士气和民众的投票积极性。 意大利南部一些地区尤其投票率低迷,譬如西西里和卡拉布里亚的投票率甚至仅有22%。
这些地区人口中有较多的移民群体,这一现象反映出社会参与度的不均衡,也体现出民众对政治表达渠道的信任危机。投票率不达标的局面,使得倡议者面临沉重打击,同时也让政府在改革移民政策方面失去了一次宝贵的民意检验机会。 此次公投失败的背后还暴露了意大利政治生态中的深刻分歧。一方面,左翼及中间派力量积极推动扩大移民权利及提升工人保护;另一方面,右翼势力则倾向于保持现状,甚至采取较为保守的移民政策。双方在社会议题上的对立,使得公共政策的推动举步维艰。公投未能达到门槛,正是这种政治分裂的集中体现。
意大利历来通过公民投票这种直接民主形式来决定国家重大政策。二战后的历史中,包括废除君主制、保障堕胎权利和离婚合法化等重要议题,均曾通过公投实现。不过近年来,公投参与度逐渐降低,只有少数投票能够达标生效。此次公投的失败也引发了有关是否应提高发起公投所需签名门槛的讨论,以减少低参与度导致的资源浪费。毕竟,自战后以来,意大利曾举行过七十多场公投,但合格成为有效投票的不到一半。 有关部门指出,为了促使海外意大利侨民参与投票,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邮寄选票及组织投票,但这次同样未能转化为实质性投票支持,导致资源几乎白白浪费。
这种现象引发了政府层面对现行投票机制的反思,希望在未来设计出更有效提升投票参与率的方案。 从社会层面来看,移民及其后代长期面临的归属感缺失和身份认同问题,是推动本次公投的主要社会动力。不少生活在意大利出生或成长的移民子女感受到制度上的排斥,表达了强烈的变革诉求。虽然公投未能成功,但这部分群体的声音未必因此消失,未来如何权衡国籍法改革与社会融合,将成为意大利政治与社会议程中的重要议题。 意大利政府和社会各界正在密切关注这一结果对未来政策方向的影响。有人担心,当前右翼政权借助此次公投挫败稳固权力,可能进一步推迟对移民权益的改善。
也有人认为,低投票率的背后是公民对制度的冷感和悲观,政府应通过更多的政治开放和沟通,激发民众参与热情,以防印度社会裂痕加深。 此外,鉴于欧洲整体移民现状及市场需求,意大利国籍政策的僵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人才吸引和经济活力。国际比较显示,多个欧洲国家已将公民申请年限缩短至五年甚至更低,借此鼓励长期贡献的外来人口融入社会。而意大利在这一方面的改革迟缓,可能导致在区域竞争力和社会和谐度方面的劣势。 总结来看,意大利此次公民身份相关公投因投票率未达标而作废,不仅令许多积极支持改革的社会团体感到失望,也反映了当下意大利政治生态的复杂局面。未来如何在政治维稳与社会改革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激发公民政治参与热情,以及如何制定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移民国籍政策,将是意大利政府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公投本身虽然未果,但推动公民权利扩展的动力并未消失,或将在未来以其他形式持续影响国家政治与社会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