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区块链技术的飞速发展,稳定币作为数字货币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泛关注。稳定币通常试图通过资产挂钩机制,保持币值稳定,试图解决主流加密货币价格波动剧烈的问题。然而,国际清算银行(BIS)在其2025年度经济报告中直言不讳地指出,稳定币在担任货币这一核心角色上存在根本性的不足,且可能带来一系列风险,特别是在金融犯罪、防控监管套利以及主权货币安全方面的隐忧。报告强调,稳定币未能通过定义货币的三大关键标准:单一性、弹性以及完整性,这对其能否成为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可靠货币构成了致命障碍。首先,“单一性”是指货币必须作为唯一被广泛接受的交换媒介。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具有“面值等同”的特点,任何人正常情况下都无需额外核查即可使用。
相比之下,稳定币通常由私营机构发行,虽然声称与法定货币挂钩,但其兑换率波动仍然明显。此外,受发行机构信用及市场供求影响,稳定币的价值并非完全固定,导致“货币单一性”遭到破坏,这在支付结算时容易引发信任和流通障碍。第二,“弹性”是指货币供应可以灵活调整以应对经济活动变化和资金需求波动。在传统金融体系中,中央银行根据经济状况调控货币供应,确保市场流动性充足,从而稳定金融体系。BIS指出,稳定币供应的增加需持有者先行支付等额资金,类似“严格的现金预付”模式,这限制了其在经济波动期间灵活调节的能力。缺乏弹性使得稳定币难以承担大型支付体系的压力,也难以有效应对突发金融冲击。
第三,“完整性”关系到货币系统的安全性与合规性。稳定币的设计结构,尤其是在公开区块链及无托管钱包中运行的类型,使它们容易被用于洗钱、逃避制裁和资助恐怖主义等非法活动。缺乏有效监管和透明度,令稳定币交易复杂且难以追踪,大大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和系统风险。值得关注的是,尽管照明其现有缺陷,稳定币的跨境支付优势和低成本特点仍促使其需求不断增长。BIS因此主张,稳定币应在严格监管框架内发挥有限的辅助作用,绝非可以替代主权货币的主要支付媒介。报告警示各国监管机构要从历史经验中反思“无序货币”的弊端,采取大胆且协调一致的政策行动,推动数字货币与传统金融体系的良性融合,维护全球金融稳定。
BIS同时认可区块链资产通证化作为未来金融体系中的创新动力,但强调这应建立在完善的监管和风险控制基础之上,而非成为监管套利或规避法律的工具。对于稳定币项目及相关企业而言,BIS的态度无疑将对市场情绪产生显著冲击。比如USDC背后的发行公司Circle,其股票在该报告发布后的市场反应即出现明显下挫。这不仅反映了投资者对稳定币未来的不确定预期,也间接表明了监管环境趋严的现实趋势。尽管加密社区中有人批评BIS立场偏颇,指责其为传统金融利益集团护城河的体现,但不可忽视的是,维护金融系统安全和货币主权完整是各国政府与国际组织的共识。稳定币发展进入关键的转型期,如何在创新与风险之间取得平衡,将成为未来政策制定的核心课题。
作为数字时代货币形态的探索者和观察者,应当理性看待稳定币的潜力及其局限。行业需要更多透明度、更强的合规措施以及与监管机构的积极沟通合作,方能推动稳定币生态健康发展,拓展数字金融的应用边界。总之,BIS的报告为全球数字货币监管提供了重要参考,揭示稳定币无法完全替代传统货币的现实,强调需对其金融角色加以严格限制。这一立场预示着未来全球稳定币监管将更加规范化和严谨,对市场参与者既是挑战亦是机遇。适应监管要求,完善风控体系,助力区块链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或将是稳定币行业持续进步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