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务部(MOFCOM)于2025年7月4日正式宣布,将自7月5日起对进口自欧盟的白兰地产品征收反倾销税,税率介于27.7%至34.9%之间。此举源于针对欧盟白兰地倾销行为的反倾销调查,旨在保护中国本土白兰地行业免受潜在损害。值得关注的是,三家主要欧盟白兰地制造商——保乐力加(Pernod Ricard)、人头马(Rémy Cointreau)和轩尼诗(Hennessy)通过与商务部达成进口最低价格协议,因而获豁免缴纳反倾销税。中国白兰地市场的这一调整释放出复杂的多重信号,既反映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背景下的相互博弈,也凸显了品牌企业通过谈判获得特殊待遇的策略成效。中国商务部表示,进口白兰地存在倾销行为,这种倾销威胁到国内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经过长达一年的反倾销调查,商务部确认欧盟白兰地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中国市场,给中国本土白兰地制造商造成实质性损害风险。
白兰地作为一种高端烈酒品类,市场竞争激烈,价格策略和品牌影响力成为关键因素。欧盟作为全球著名的白兰地生产地区,旗下多个领先酒厂在中国市场拥有稳定的消费群体和品牌溢价能力。中国市场对欧盟白兰地尤其是法国干邑(Cognac)的需求长期增长,但近年来因价格与竞争策略引起关注。针对中国白兰地行业协会的投诉,商务部启动调查,重点考察进口价格与正常贸易价值之间的差距,是否构成倾销行为。最终得出结论,确认存在倾销,且进口倾销行为对中国本土产业造成威胁,为维护市场秩序,实施征税措施。对此,欧洲白兰地生产商的代表组织国家干邑贸易局(BNIC)发表声明,指出此次反倾销税涵盖范畴广泛,包括葡萄酒蒸馏白兰地(eau-de-vie de vin,如阿玛尼亚克 Armagnac)和葡萄渣蒸馏白兰地(eau-de-vie de marc,如渣酒 Pomace brandy)以及其他欧洲白兰地种类。
BNIC强调,其成员企业在过去18个月内并无倾销行为的证据,表示对调查结果存有异议。BNIC同时积极促成部分成员与中国政府达成最低进口价格协定,争取减免反倾销税,实现利益最大化。此次反倾销税率较去年10月临时征收的平均水平略有下降,显示出双方在磋商中的妥协。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尽管反倾销税带来成本增加,对于一些企业而言,通过签署最低价格协议,其实际负担显著低于完全被征税的情形。代表企业人头马集团在今日的一份证券交易所公告中指出,正等待该协议具体实施细节,尽管协议条款较调查启动初期的条件不甚有利,但总体而言较若直接实施最高反倾销税更为宽松。保乐力加声明表示,欢迎中国商务部结束反倾销调查,并确认已达成最低价格承诺协议。
保乐力加强调,该协议不代表承认倾销行为,反映出公司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和尊重相关法律程序的态度。著名品牌马爹利也表达了对经营成本上升的遗憾,但认可通过最低价格承诺实现的成本负担低于潜在的税负提升,显示出对市场长期发展的信心。本次事件不仅凸显全球贸易中反倾销措施对酒类产业链的影响,也反映出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大型跨国酒企利用谈判和法规途径维护利润空间的重要战略。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短期内可能面临白兰地价格上升。但同时,这也促使进口酒企更加重视价格合规和品牌策略,推动品质与价值的双重提升。中国本土白兰地产业则有望借助政策保护,改善市场环境,增强竞争力。
长期来看,随着国际贸易规则不断完善,中欧白兰地贸易关系也将逐步趋向稳定和规范。各方如何在保护本土产业与促进自由贸易间找到平衡,将成为未来重要课题。白兰地作为法国及欧盟地区文化与酒类传统的代表,依然享有全球高端烈酒市场的核心地位。此次反倾销税措施显示出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保护主义风潮对品牌白酒进口格局的深远影响,以及本土市场整合升级的必然要求。投资者、消费者与业内观察者应持续密切关注后续政策调整与市场反应,把握产业发展态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