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数字货币市场发展迅猛,稳定币作为连接加密货币与法定货币的重要桥梁,受到广泛关注。尽管中国对加密货币采取了严厉的监管措施,禁止所有与加密货币相关的交易活动,但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关于中国是否应推出自己的稳定币的讨论不断升温。近日,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专家李良松与复旦大学教授王华清在《中国金融》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数字稳定币分析》的文章,提出中国应积极研究美元锚定的稳定币经验,并加快推动人民币本币稳定币的发行。这一观点在业内引发广泛关注和积极探讨。稳定币的主要特点是其价值锚定法定货币,通常以美元计价,这种机制有效避免了加密货币价格波动剧烈的问题,从而在全球金融体系中获得了稳定的货币功能。以美国市场为例,今年九月份诞生了两款备受瞩目的美元锚定稳定币——由Gemini交易平台创始的Winklevoss兄弟发行的Gemini美元以及由Circle主导的USDC。
它们受到了监管部门慎重而积极的认可,在提高交易透明度和安全性方面树立了典范。文章中,李良松和王华清强调,美国稳定币的发展不仅增强了美元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也对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其他法币构成了挑战。鉴于此,推动本土数字货币创新已成为中国提升金融竞争力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任务。中国政府自2017年开始严厉打击包括交易所交易和首次代币发行(ICO)在内的加密货币活动,目的是防范金融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但与此同时,政府并未停止对区块链技术的探索与应用。中国人民银行大力推动区块链在跨境贸易、金融服务等关键领域的实验,深圳、广东、香港、澳门湾区以及海南省等地均设有创新试点区域。
文章中提出,虽然其他非官方数字货币在中国仍将被严禁,但不应排除推出受监管、由央行支持的本土稳定币的可能性。人民币锚定稳定币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支付效率和跨境结算能力,还能在国际贸易和金融合作中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数字人民币(e-CNY)作为中国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进入多地试点和推广阶段。与传统加密货币不同,数字人民币由央行发行,信用背书强,具有法律地位和风险可控的优势。而发展稳定币则可视作对数字人民币生态的补充,使数字资产体系更加多元化和灵活。在全球来看,稳定币的发展呈现出高歌猛进的态势。
多种美元锚定稳定币和其他法币锚定产品接连问世,满足了交易、投资、跨境支付等多样化需求。监管机构逐步加强标准制定和合规监管,强调透明度和资产托管的真实性,确保其金融安全和用户利益。中国在这方面应取长补短,借鉴国外经验,探索符合国情的数字货币监管框架,促进金融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在推动本土稳定币发展过程中,技术安全、资金透明、用户隐私保护及跨境监管协调成为关键挑战。中国拥有雄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强大的金融监管体系,有条件打造高标准的数字货币产品。此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其他经济体加强数字货币合作,将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的全球流通和使用范围。
推进人民币锚定稳定币的必要性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也体现国家战略层面。数字金融已成为全球竞争的重要领域,稳定币作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之一,关系到金融主权和货币话语权。建立可靠的稳定币系统,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影响力,防止数字经济新形态下外部风险的渗透。同时,稳定币将加速普惠金融进程,让更多群体便捷参与数字经济,推动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和经济结构优化。综合来看,中国发展人民币锚定稳定币既是应对数字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国际金融竞争的大势所趋。稳健推进稳定币发行和应用,将有效提升数字货币体系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为金融创新注入新动能。
与此同时,保持对其他数字货币的严格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确保金融市场安全稳定,是中国数字金融战略的核心原则。未来,中国在数字货币领域的探索与创新,必将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示范效应,推动数字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为全球经济治理与数字货币监管提供有益借鉴。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与技术创新相结合,能够使人民币稳定币真正成为连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桥梁,助力打造安全、高效、公正的数字金融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