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特別是在歐洲安全環境面臨嚴峻挑戰之際,法國核威懾力量的重要性被再次推向戰略焦點。隨著美國對歐洲的安全承諾出現動搖以及俄羅斯威脅的重新凸顯,法國總統馬克龍多次強調法國核威懾不僅是國家防禦的核心,更具備保護整個歐洲的潛力,展現出法國在新安全環境中的積極態度與戰略調整。法國擁有獨立自主的核武能力,這種主權性是其核政策的基石。不同於英國等盟友依賴美國提供部分核裝備或技術,法國完全掌控核武器的設計、生產與部署,確保國家在決策、執行及應用軍事威懾手段上的完全主權。此獨立性不僅體現於技術工業層面,更延伸至戰略制定與核武使用的決策權,法國總統作為唯一能決定是否動用核武的最高指揮官,彰顯主權核威懾不可動搖的地位。法國核威懾力的戰略思想自核力量形成以來鮮有根本變動,核心在於防禦性與威懾性。
法國將核武視為最後手段,僅在國家生存及重要利益受到嚴重威脅時才有可能動用,這一觀點也符合聯合國憲章中所規範的正當防衛權。關於何為「國家重要利益」,法國的定義具有一定彈性,不僅限於國土安全,也涵蓋人口安全和國家主權。近年來,法國強調其「重要利益具有歐洲層面」,意味著核威懾的保護範圍或許不局限於國界,而是擴展至整個歐洲安全架構。自冷戰以來,法國核力量也是北約核威懾體系中的重要補充,儘管法國拒絕加入北約核規劃團體等共同機制,卻承認自身核戰略對聯盟安全具有貢獻。法國與英國在核領域合作日益緊密,兩國明確表示彼此安全利益聯繫密切,任何一方遭受威脅亦將牽動另一方安全,這種特殊關係成為法國核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過,對於包括歐盟其他成員國在內的法國核威懾共享,尚未形成無條件合作或共享的計劃。
尤其在俄羅斯威脅東歐邊界回升,以及美國安全承諾出現不確定性的當下,法國開放與歐洲夥伴展開戰略對話,邀請包括德國、波蘭等代表以觀察員身份參與核力量演習,這種初步步驟顯示法國願意以主權核威懾作為歐洲安全防護的重要支柱。法國核武庫遵循“嚴格足夠性”原則,確保擁有足以對潛在敵人造成不可接受損害的核彈數量,避免不必要的軍備競賽或過度投入,這種理性掌控反映法國在國防預算與戰略平衡上的謹慎。現有核武庫少於三百枚,位列全球五大核武國中規模第四,僅次於美、俄、中。裝備方面,法國核威懾由兩大組成部分構成:空基戰略力量和海基戰略力量。空基部分依賴配備核導彈的多功能戰鬥機,如“陸軍戰鬥機”與“達索陣風”戰機,後者同時擁有攜帶核武巡航導彈能力。海基部分則由四艘戰略核潛艇(SSBN)構成,每艘配備多枚M51潛射彈道導彈,具備約一萬公里的洲際射程與多獨立核彈頭,形成強大二次打擊能力。
這種雙重核力量結構保障威懾的可靠性及持續性,並維持靈活的戰略部署。由於核彈數量有限,法國難以將核武器廣泛部署於歐盟基地,亦不可能大幅調整戰略以替代美國在北約中的核心核保障地位。法國強調無意取代美國角色或擴張核武庫,只致力於維護對其及歐洲共同重要利益的有效威懾能力。馬克龍自2020年以來推動的“戰略對話”目的,並非徹底改革核威懾體系,而是希望與歐洲夥伴共同評估戰略形勢,增進相互理解。此對話促進歐洲多國在防務專業化上的協作,法國將持續承擔核威懾角色,而其他國家則在反導防禦、遠程精確打擊等領域發展獨立能力,形成互補的安全結構。這種“分工合作”的概念,有助於強化歐洲整體戰略自主性,並降低對外部力量的依賴。
實際措施包括容許歐洲夥伴作為觀察員參加核力量演習,提升彼此協調能力,且加深對法國核威懾操作與意圖的理解,增強威懾效果。以意大利空軍提供加油機參加演習即為典型案例。儘管民間部分輿論與前歐洲官員倡議所謂“核威懾歐洲化”策略,但法國官方迄今保持謹慎態度,明確拒絕削弱主權核控制或創建類似北約共享核威懾的制度,體現出法國戰略自主的核心價值。法國核威懾的未來發展,將繼續在謹慎維護主權前提下尋求與歐洲夥伴更緊密的戰略協調與分工。隨著歐洲安全威脅日益複雜多變,法國核威懾的政治與軍事作用將愈加顯著,其對歐洲整體和平與穩定的貢獻亦將進一步強化。同時,歐洲多國對法國核威懾日漸產生戰略興趣,也促使雙方探討如何整合核與常規力量,打造多層次防衛策略。
這種趨勢標誌著歐洲安全體系正處於轉型關鍵期,法國核威懾的戰略地位與作用將持續受到外界關注與討論。總體而言,法國核威懾面對全球與區域戰略環境的深刻變化,保持其獨立自主且具備靈活響應的特點,積極尋求與歐洲夥伴形成切實有效的安全合作模式。法國強調其核威懾是維護國家與歐洲和平與安全的重要保障,未來將在穩定政策基礎上,進一步透過戰略對話與多邊合作,推動歐洲防務自主並提升整體防衛能力。這種平衡主權與多邊協作的戰略範式,標誌著法國在新時代歐洲與全球安全中的重要角色與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