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自2013年掌握中国最高领导权以来,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强势掌权者之一。被称为“万事主席”的他,通过巩固党内最高权力和军事控制,推动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政策和改革。然而,最近几个月,围绕他的健康状况和权力动向的种种传闻频频成为国际舆论焦点,预示着中国政治格局或将迎来剧烈震荡。中国共产党的内部动态和对外政策的变化,显示出习近平的权威正面临挑战,而这种挑战的根源不仅来自外部国际环境的压力,更重要的是源于党内权力结构的调整。习近平的前任胡锦涛等老一辈领导人似乎正在幕后一同参与重塑新一轮权力格局。中国政治历史上,领导人因健康问题或政治斗争被逐步边缘化并非罕见,而此次似乎出现了更加显著的迹象。
近期,多位被认为忠于习近平的解放军将领遭遇清洗或神秘死亡,有违以往权力重臣稳固的传统。同时,非习近平派系的将领开始逐步掌控军权,特别是军委副主席张又侠在军中地位的持续上升,表明军队领导层可能正在发生实质性的权力转移。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为其父亲建造的规格宏大的陵墓突然被“无名化”,这是前所未有的举动,象征着对习近平家族象征意义的削弱。此外,习近平的安保规模大幅缩减,这在全球政治领导人中极为罕见。从公众视野中消失近两周的现象,尤其是在一众外国政要访华之际,他未曾出面主持相关外交活动,这种“人间蒸发”极度反常。中国官方媒体《人民日报》对他的报道也趋于减少,以往对习近平无比颂扬的态度明显转冷,甚至在报道特朗普与中国领导人的电话会谈时,刻意不使用习近平的正式职衔。
这一连串“异象”表明,习近平的政治地位可能遭遇重大挑战。此外,习近平在早六月接待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时显得疲惫、不耐烦,且缺乏以往的气场与仪式感,进一步加剧外界对其健康和权力状态的质疑。值得关注的是,近期中国一些顶尖学府的教授开始公开发表批评习政府的文章,这是本应受到严格控制的领域,显示党内言论控制出现松动或政策方向出现分歧。种种迹象让政治观察家推测,中共老一辈领导人及军队强硬派正倾向于推举新的领导者接班,其中被看好的角色是王岐山,尽管他在2023年曾被迫退休,但其改革派的背景和务实作风被评价为适合引领中国走出当前困境。现有经济和社会压力无疑是催生这场政治变局的重要因素。中国总债务规模超过50万亿美元,远超美国和欧盟的总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裂导致数以千万计的空置甚至无法出售的住房。
大量财富流出和人才流失,加剧了经济衰退和失业问题,社会不满情绪持续爆发,地方骚乱、工厂纵火和抗议事件频繁出现。面对困境,中国共产党内部人士普遍认为必须有一位更务实、更开放的领导人才能扭转局势。国际环境的剧烈变化进一步加重了中共当局的压力。在外交舞台上,习近平时代的中国显得日益孤立,除少数盟友外,全球大多数国家对其态度趋于谨慎甚至疏远。俄乌冲突导致俄罗斯国际影响力下滑,中国同俄的亲密关系也受到牵连,不少中国盟友如伊朗面临重重困境,使得中国外交策略效果大打折扣。全球民主国家和战略盟友对此表示关注并对此次潜在的中国领导层变动寄予厚望,认为这或许为缓解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带来转机。
若中国出现权力更替,有望带来更加温和、开放的政策,改善对外关系,推动经济改革,甚至可能影响东亚及全球的战略格局。习近平的统治被许多国际评论员视为“权力腐败”的生动写照,集权导致政策失误频出、社会矛盾加深、经济发展遇阻。随着时代变换,外界期待新领导人能够借鉴自由市场经济和法治制度成功经验,推动中国向更加开放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总体而言,习近平是否将卸任还无定论,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政治位置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中共高层的权力博弈正逐渐进入关键阶段,而新一轮领导层更迭的可能性在不断升温。这场政治巨变不仅将深刻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也将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面对中国的复杂局势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国际社会需要密切关注事态发展,评估其可能带来的风险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