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美国邮政系统经历了一次划时代的革新,即在1913年正式开始实施包裹邮寄服务。相比于19世纪私人快递公司的兴盛,邮政包裹服务极大地扩展了邮件的传递范围,尤其是改善了美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物流和通讯状况。通过邮政服务,远离大城市的农村居民得以接触到更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品和服务,这为美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了深远影响。然而,这一创新同时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现象——有父母开始尝试通过邮寄的方式给孩子寄信或送孩子。这一现象背后既有经济因素,也反映出那一时代邮政制度和社会关系的特殊性。1913年1月1日,包裹邮寄服务正式启动后仅数周,一对来自俄亥俄州的夫妇便试图通过该服务将他们8个月大的婴儿詹姆斯送往居住几英里外的祖母家。
由于婴儿体重接近当时包裹的11磅上限,邮费仅需15美分。为保障安全,他们还为婴儿寄送投保了50美元的保价。这一特别的邮寄方式迅速引起媒体关注,成为当时的趣闻新闻。这也是历史上首个记录在案的通过邮寄方式运送儿童的案例。紧随其后,类似故事不时浮现。1914年2月,一名4岁女孩夏洛特·梅·皮尔斯托夫在爱达荷州通过火车被邮寄到祖父母家,路程约为73英里。
这次邮寄由其母亲堂兄陪同,堂兄恰巧在铁路邮政服务部门任职。显然,他的身份和愿意充当监护人的态度成为女孩邮寄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夏洛特的经历甚至成为童书《寄送的梅》的灵感来源,成为邮寄儿童故事中最为人熟知的传奇之一。故事背后折射出经济实惠的考量,当时邮资远低于火车票价,而铁路职员和邮递员基于熟人关系与信任,有时会帮助突破规定限制,使得儿童能够“随邮”旅行。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那里邮递员不单纯是邮件的传递者,更是社区中不可或缺的联系人和守护者。有历史学家指出,邮递员常充当乡村信使之外的多重角色,如协助接生、照料病患甚至紧急救助,体现了他们在社区中的重要地位和深厚信任。
尽管这些儿童邮寄事件偶现,邮政部门很快察觉到了问题带来的潜在风险及社会舆论的压力。1913年6月14日,《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以及《洛杉矶时报》等多家主流报纸均报道,当时的邮政局长正式宣布禁止将儿童通过邮寄方式运输。尽管官方文件强调只有蜜蜂和昆虫类动物可允许邮寄,部分媒体却曾错误报道夏洛特是被当作鸡苗邮寄。然而鸡苗邮寄服务直到1918年才被正式允许。尽管邮政政策趋严,但类似案例并未完全消失。社会对农村邮递员的信赖与支持,以及当时农村交通不便的现实环境,使得部分邮递员在执行职责时表现出灵活处理,偶尔默许儿童通过邮件系统流动。
从更广泛的文化和社会层面看,儿童邮寄的现象展示了当时美国农村社会对邮政服务的高度依赖。邮递员不仅仅是信件包裹的投递者,更是人际联系和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节点。在偏远地区,他们往往是居民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桥梁,也因此承担了更多社区责任。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社会观念的进步,糊弄监管甚至直接利用邮政系统邮寄儿童的现象逐渐消失。如今,寻求儿童出行安全和便利的方式远远超过过去那种将邮政与儿童意外混为一谈的时代。回顾这段特殊的历史不仅丰富了对美国邮政发展进程的认识,同时也体现了社会变迁和技术进步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邮寄儿童的故事虽然荒诞,却深刻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脉络和人们对信任、便利的迫切需求。正如历史学家所言,这些故事背后的邮递员信任和社区紧密联系,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人文关怀体现。现今,人们更多依赖安全高效的交通和通讯工具,儿童的出行安全被社会高度重视,从根本上杜绝了过去以邮递形式出行的荒谬可能。总之,从不可思议的趣闻到严肃的政策调整,邮寄儿童的历史揭示了美国乡村社会运作的复杂性和邮政系统带来的深远影响。它成为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插曲,提醒我们科技与制度变革在提升生活质量同时,也伴随着意料之外的社会现象。对于现代人而言,回顾这段故事不仅令人忍俊不禁,更有助于理解信任、便利与规范之间的微妙关系,激励我们珍惜现代社会下更加安全与高效的交流和出行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