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今世界排名第一的高尔夫球手,斯科蒂·舍弗勒不仅以其卓越的球技赢得了无数奖项,也引发了人们对幸福与成就感的深刻思考。尽管他长期为成为世界顶级选手而奋斗,并不断获得荣誉,但他坦言,每一次胜利带来的满足感都只是短暂的。舍弗勒提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内心困惑:当人们达到了自身设定的“巅峰”时,他们真的会感到全面的幸福和满足吗?现实往往远非如此。舍弗勒的公开反思触动了无数追求事业成功者的心弦,也促使学者们深入探讨幸福的本质。 哈佛商学院教授阿瑟·布鲁克斯是心理学与行为科学领域的权威,他对幸福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且实用的洞见。布鲁克斯指出,幸福与满足感之所以难以持续,源于人类的进化机制——我们天生追求“进步”,而这种进步带来的满足感仅存在于不断努力的过程中。
一旦目标达成,我们的大脑却容易陷入所谓的“到达谬误”,错误地认为完成目标后会获得永久的喜悦,然而实际情况是,成功后的空虚感和失落感往往随之而来。 这一“到达谬误”能够解释为何许多奥运金牌得主会在赛后出现抑郁症症状。顶尖运动员们在获得梦寐以求的荣誉之后,反而感受到心理上的空洞,这并非个别现象,而是人类心理普遍的反应。布鲁克斯指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无执着的意图”——既要设立目标并为之努力,却不应将幸福与满足绝对依附于目标的实现,而是要懂得享受努力的过程和当下的每一天。 职业倦怠是许多高成就者不可避免的课题,尤其是在四十岁左右。当人们的流动智力,即创新力和处理新信息的能力达到顶峰后开始减退,生活中的动力不足和停滞感便随之而来。
布鲁克斯提出,流动智力的下降并非人生的终点,而是转向“晶体智力”的契机。晶体智力指的是凭借丰富的经验与知识积累,进行模式识别和传授的能力。这种改变需要个人意识的觉察与调整,成功地转型后,许多人发现自己进入了人生的另一个充满满足和幸福的阶段。 舍弗勒之所以感受到“赢得比赛并不能填补内心的深层渴望”,实际上正体现了布鲁克斯关于高成就者面临的“高成就负担”的理论。早年设定极高目标,并付出巨大努力的人,往往会因为未能超越或达到终极完美而陷入自我批判和失望之中。归根结底,这种心理压力源自于对成功定义的狭隘和对自我价值的过分执着。
在寻找幸福与意义的道路上,布鲁克斯强调,人际关系、爱与信仰是最核心的要素。真正幸福的人往往拥有强烈的信仰或哲学信念,有深厚的家庭纽带和真实的友谊,而这正是内心满足与幸福感的重要来源。此外,拥有不只是为了成就而存在的工作意义感,也会带来更深刻的人生满足。这些因素构成了幸福生活的基础,使得个人能够超越短暂的物质与荣誉满足,进入更持久的内心宁静与快乐。 经济学与心理学数据亦支持了这一观点。虽然财富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生活中的不快和压力,但超过一定收入阈值后,更多的金钱并不会显著提升幸福感。
研究表明,幸福更多地取决于我们如何使用金钱,例如将钱花费在体验、亲密人际关系的共度时光以及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而非简单追求物质享受。相较于购置昂贵的商品,珍贵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连接才能留下持久的幸福记忆。 现代社会的“镜子”无处不在,既有物理意义上的镜子,也有社交媒体上的“镜像”,使得人们不断自我评价和比较。大脑中的前额叶皮层赋予我们高度的意识和自我反思能力,这虽然是人类进化的奇迹,但过度关注自我形象容易导致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足。布鲁克斯借助佛教智慧,指出解决方法是减少“我”意识的执着,减少对外界反馈和评价的过度关注,更多地关注服务他人与精神层面的探索,从而打破心理“镜子”的束缚。 简言之,幸福的关键不在于外界的名利和显赫的成就,而在于内心的坚韧平衡和对人生意义的真实感知。
舍弗勒的反思,布鲁克斯的智慧二者结合,为现代社会中追求成功的人们提供了一剂良方。一方面,设置目标与努力拼搏可以激发内心的满足感;另一方面,必须摒弃对成果的执着,培养无执着的心态,专注于人际关系、信仰和精神成长,才能获得持久的幸福和内心的宁静。 对于公众人物和职业运动员来说,理解并接受这些心理规律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往往背负着超乎常人的成功压力。舍弗勒的坦诚揭示了高成就者的共性困境,也给所有追梦者敲响了警钟:不要仅仅追求外在的胜利和认可,而忽略了内在的成长和真正的幸福智识。终极的成功不只是名利和奖杯的堆积,更是内心的和谐与满足。 要实现这一目标,个人需要主动探索和努力。
调整期待,寻找并确立更自由和灵活的心态;适时转变角色,从“创新者”迈向“传授者”;深入发展亲密的人际关系和精神生活;将财富作为实现美好体验和帮助他人的工具,而非简单的炫耀资本。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打破“到达谬误”的幻象,享受生命的每一次进步与成长。 舍弗勒的故事和布鲁克斯教授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科学和人文关怀兼备的幸福观念框架。它超越了简单的物质成功,直指人类内心最根本的需求,提醒我们在忙碌和竞争中,别忘了属于人生最深处的那份平静与满足。追求幸福,是一条持久且需要智慧经营的道路,立足于行动和觉察,方能走得更远,活得更真实。 这场关于幸福和成就的对话,其实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映照出无数人的内心挣扎与向往。
借由斯科蒂·舍弗勒的真实感悟,和阿瑟·布鲁克斯对心理机制的解读,我们或许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幸福密码,在人生的征途中,既拼搏进取,也心怀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