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真假难辨已成为日常困扰,无论是新闻报道、社交媒体,还是学术讨论,虚假信息和胡说八道层出不穷。面对这场认知的浩劫,Honest ABE(反虚假认知哲学)应运而生,目标直指解决知识体系中虚假信息泛滥的根源。作为一种极简、普适并具自我纠错能力的知识理论,Honest ABE 安排了三道必经的过滤关卡:逻辑符合性、世界适应性和发现潜能,用以鉴别真伪信息。其根基来自康德、波普尔、休谟和皮尔士的哲学思想,同时避开了复杂的本体论和形而上学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语言本身的元认知学方法。它不是某个特定的理论框架,而是所有知识获取的最根本前提,被誉为“知识的底线”。 胡说八道(bullshit)不仅仅是谎言,它更深层次地表示一种不关心真相的态度。
谎言虽然掩盖了事实,但总是与事实存在某种关联,谎言者往往仍在某种程度上考虑事实以编织谎言。胡说八道者则完全无视事实真相,目的仅是为了达到特定效果而滔滔不绝地发表“话语”,不在乎其真假。诚然,谎言是可被发现和揭穿的,但胡说八道由于其极强的免疫性,常规的反谎言策略往往无效,Honest ABE正是为了解决这一困境而诞生。 要识别胡说八道,Honest ABE依赖三大核心标准。第一个是语篇性(Discursivity),即言语的逻辑符合性。语言行为必须符合理性逻辑的基本规则,若一条陈述内部矛盾或自我抵触,则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命题,无法成为知识的载体。
语言的语法不只是语法规则,而是决定语言意义的逻辑结构基础。举例来说,“我画了一个四边形三角形”或“我徒步去了北极点以北”这类表达,因为自相矛盾或违反逻辑结构,根本无法成为有效的知识陈述。在逻辑层面,这些表达不具备“语篇性”,是非理性的无意义符号集合,相当于空洞的胡言乱语。 用于揭露语篇性缺失的经典悖论包括“这句话是假的”、“我总是在撒谎”或“我的真理不属于你的真理”等,都因自指及矛盾性无法构建有效命题。通过此原则,Honest ABE要求任何声称知识的陈述必先满足最基本的逻辑合规,否则直接被定义为胡说八道,不具备被讨论的价值。 第二个标准是世界适应性(World-Aptitude),即真实性的可证伪性。
任何充当知识的陈述都必须能够被经验检视,具有与现实世界的关联,这样才能提供学习和理解的契机。一个陈述若声称但对任何反証视而不见或拒绝接受检验,基本上等同于空谈,无视与现实的联系。举例而言,“天空是蓝色的”能够通过观察天色来验证,而“我车库里有一条看不见、无形且吐着无害火焰的神秘龙”则拒绝一切检验手段,此后者毫无现实指涉,不属于知识范畴,而是胡说八道。 通过该标准,Honest ABE指向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所阐述的可证伪性原则。只有那些可以通过经验或观察理论上被证伪的陈述才算作有实际意义,并且为知识体系贡献。而拒绝被证伪的言论,即使口口声声装作解释世界,实际上只是构建了认知上的漏洞,影响者真实认识。
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关键标准是发现性(Discovery)。知识的本质在于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一个具备知识资格的陈述,不仅必须合逻辑且与世界相关,还要能够推动新发现的产生,能够解释矛盾、预测现象、纠正错误或者揭示深层真理,否则该陈述就失去其价值。人类过去所认为的“疾病源于恶臭之气”“天空是坚固的穹顶”“生物体由四种体液控制”,这些早期“知识”在其时代被证实虽然错误,但它们均提供了可检验的假设,推动了进一步的发现,换句话说,它们曾经是真理的桥梁,尽管后来被修正或廓清。 Honest ABE强调所有知识都处于不断被新发现更新和取代之中,真理只是一种始终处于临时状态的结果。没有永远不变的“终极真理”,只有不断完善的、可反思的、基于发现的知识体系。
相对地,那些停滞不前,拒绝验证和挑战的陈述被视为停滞的教条(Dogma),最终沦为认知泡沫。 Honest ABE透过“语篇性、世界适应性与发现性”三重滤网,打造出一种严苛但简洁的知识定义,抛弃空洞、无意义、自毁的言论。其思想不仅有助于理解知识的本质,更塑造了抗拒假信息和胡说八道的强大认知武器。在面对网络谣言、偏见言论和意识形态操纵时,这套体系发挥出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帮助每个人建立基本的辨识标准。 不仅如此,Honest ABE对数学、伦理学、美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同样适用。数学中的纯逻辑公理作为自包含的体系符号,完全符合语篇性原则,因而符合Honest ABE标准。
而应用数学产出的物理学定律,则必须接受世界适应性和发现性检验。伦理学和美学虽然带有主观色彩或价值判断,但其对事实的论述和主张亦不可脱离Honest ABE的三大门槛。诗歌和艺术则不属于知识范畴,而更多是情感表达和主观体验,Honest ABE不涉及情感层面的评判,更关注命题式的知识传播。 诚然,Honest ABE对形而上学的否定态度使其与传统哲学产生隔阂,但这种规避使得它更接近科学精神,严守认知边界。它通过明确知识的最小必要条件,避免无意义的形而上学争论,为认知实践提供了坚实的逻辑基石。 应对一些批评,如“ABE只是一种经验主义的重复”或“无法涵盖隐性知识”等,Honest ABE也有清晰的回应。
它并非声称自己拥有发现真理的方法,而是定义了知识的合理边界,任何宣称拥有比ABE更优认识论的人,必须无可避免地采用逻辑、经验和发现这三大原则,否则其体系无法立足。关于隐性知识,ABE认为只有当这些隐性经验转化为可表达的、可验证的命题时,它们才算进入知识范畴,否则仅是行为能力或感知状态,不能算作为认知知识。 在应用层面,Honest ABE的价值毫无疑问,从个人日常判断,到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建立,再到媒体信息的理性筛选,都能发挥指导作用。通过训练自我识别无意义表达、拒绝不可证伪主张和挑选具有发现价值的论断,人们可以在充满噪音和误导的环境中获得更可靠的认知成果。 最后,Honest ABE也提醒我们,知识是行为而不仅仅是状态。真正的知识体现在以其为基础的论证、验证与修正中,永远保持开放、可变和审慎态度。
拒绝固执己见和盲目信仰,尊重逻辑、事实以及发现力量,是通向可靠知识的必由之路。 归根结底,Honest ABE揭示了这样的真理:只有那些逻辑严谨、可经由事实验证并能产出新知识的陈述,才能称为知识。任何缺失这三大条件的“知识”都不过是精心包装的胡说八道。掌握这套标准,是现代人提升自身认知免疫力的关键,也是抵御当今虚假信息泛滥的最后防线。借助Honest ABE,我们得以从纷扰中拨开迷雾,迎来更清晰、更可信的认知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