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和能源转型的加速推进,绿色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各国科技研究和政策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在减少碳排放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合成燃料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泛关注。合成燃料是一种由可再生能源通过化学合成工艺制成的燃料,具有储能和运输便利的优势。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及其合作伙伴率先开发了一种创新性的海上浮动合成燃料生产平台,标志着可再生能源制燃料技术向实际应用迈出了关键一步。该项目名为“PtX-Wind”,隶属于由德国联邦研究、技术与太空部资助的氢能主导项目“H2Mare”。该平台于2025年7月在不来梅港正式启用,随后计划在北海海域风力资源丰富的赫尔戈兰岛附近海域进行示范性生产。
该项目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将风能、海水和空气结合,离网自主运行,完成包括制氢、二氧化碳捕集、合成燃料生产在内的完整能源转化流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海上“绿色燃料工厂”。该浮动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具备出海作业的适应性和灵活扩展能力。其核心系统包括直接空气捕集(DAC)装置,用于从环境空气中回收二氧化碳;海水淡化设备,确保反应用水的纯净供应;高温电解单元,利用风电生成绿色氢气并进一步生产合成气。合成气通过费托合成(Fischer-Tropsch)工艺转化为液态燃料,实现了从风能到液体燃料的闭环过程。这种技术路线不仅解决了陆地资源受限的问题,还极大降低了能源输送中的能量损耗,可作为航空燃料、船用燃料以及石油产品的替代方案。未来,合成燃料有望在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为减缓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做出贡献。
浮动平台的离岸作业特点让研究团队能够实时监控海洋环境对设备的影响,包括盐雾腐蚀、风浪冲击和温度波动等因素,这些数据对提升设备耐久性和设计优化至关重要。同时,项目团队还将深入探讨无人电网连接的电力动态管理机制,确保生产工艺高效且安全运行。该项目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涉及海上能源规制、许可审批和安全标准的界定,有助于建立新型海洋绿色能源产业链的规范体系。除了合成液体燃料,研究团队还在探讨将同样的生产平台用于制备液态甲烷、甲醇和氨等多种“Power-to-X”燃料,体现了转换技术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氢能是未来清洁能源体系的重要支柱,绿色氢的制备和应用是各国竞逐的重点。H2Mare项目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起步,致力于推动海上风能制氢及下游产品的产业化。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联合德国航空航天中心(DLR)和柏林工业大学共同研发了该测试平台,体现了跨学科、多机构合作推动前沿技术发展的典范。作为“赫尔姆霍茨协会”旗下的研究机构,KIT在能源科学、微型反应工程等领域具备雄厚实力,其研发成果承载着德国乃至全球能源转型的战略期待。自2025年7月起,平台先在港口进行试运行,检验设备稳定性和系统集成度,随后将正式入海作业,开展长周期实地测试。该流程积累的经验将直接反哺大型生产设施的设计方案,推动海上绿色燃料生产向规模化、市场化进阶。该技术方案的应用前景广阔,未来不仅可就近对接海上风电场,实现“风—氢—燃料”一体化生产,更能有效缓解陆地能源输送瓶颈,实现能源的高效价值转换。由此形成的绿色燃料供应链将为交通运输乃至工业领域的碳减排提供关键支撑,有助于实现全球气候目标。
总的来看,海上风电制合成燃料技术以其独特而全面的工艺创新,展现了绿色能源转型的无限可能。其紧密依托于可再生能源的清洁特性,兼顾环境保护与能源安全需求;通过模块化、浮动化设计,实现了技术的灵活部署和海洋环境的适应。这不仅是一次科技创新,更是迈向碳中和社会的战略步骤,标志着未来绿色能源开发利用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展望未来,随着技术成熟度的提升和产业链完善,海上合成燃料生产有望成为全球绿色能源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全球能源转型贡献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