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供应链日益复杂、多变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思考如何减少对单一国家尤其是中国的依赖。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凭借先进的自动化、优异的质量控制以及具有竞争力的价格优势,使得许多企业难以找到切实可行的替代方案。以医疗用品制造和分销企业Dealmed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迈克尔·爱因霍恩为例,他的供应链探索过程生动地反映了“脱离中国制造”并非易事的现实。爱因霍恩在2006年仅用有限资金创办了Dealmed,如今该公司已成为纽约-新泽西-康涅狄格三州市场中最大的私人医疗用品制造分销商之一。作为公共话题中支持特朗普政府贸易政策的商人之一,他十分认同减少企业税赋、放宽监管的重要性,也认为中国在贸易中存在不公平行为。正因如此,当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商品征收高达135%的“自由日”关税时,爱因霍恩认定这是改变供应链结构的良机,并开始寻找中国以外的替代供应商。
早在新冠疫情爆发期间,美国首次对中国加征关税时,Dealmed便努力重塑供应体系,将中国进口商品比例从原先高位缩减至约15%。然而,五年后的当下,他发现想复制这样的成绩已非易事。爱因霍恩认为,中国医疗制造业在全球占据统治地位。无论是自动化水平、产品品质亦或价格,均展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尽管他承认中国的贸易政策存在问题,但在自己所处的细分市场,摆脱对中国的依赖等于自我伤害。他坦言,尽管行政当局不断施压,但要复制中国向美国市场输出的产品和品质基本不现实。
中国制造的飞速进步使整个产业链难以匹敌。回溯Dealmed的贸易历程,该公司在2010年代初期,从中国采购的产品仅占公司产品的15%左右,主要是一些基础材料如胶带和纸制外科用品。彼时,中国制造的高端医疗产品品质尚未达到欧美标准。公司在2014年决定由单纯的分销商转型为自身生产制造商。此前,Dealmed通过采购商从中国进口产品,先进入美国港口,再转运至公司仓库,最后由销售团队送达客户。创始人意识到,通过消除中间商,直接委托中国工厂代工,可以提升利润空间。
随着中国制造商技术能力的增强,Dealmed的产品线逐步扩大至口罩、洗涤布等基础物资,随后又包括现场检测设备及其他高端医疗用品。爱因霍恩的经验揭示了一个重要趋势,即中国制造业不仅在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同时也通过先进自动化和规模经济,形成了极高的成本优势。尽管外界出于贸易安全或政治因素呼吁企业多元化供应链,但现实是大规模转移生产基地往往面临重重困难。多个非中国制造基地尽管在劳动力成本上具备优势,却难以匹配中国的生产效率和完善的产业链配套。比如越南、印度、墨西哥等新兴制造业地区虽然引人关注,但它们的供应链成熟度和自动化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对如医疗用品这类高度技术性和质量要求严苛的行业而言,供应商的稳定性和产品符合性是不可承受的风险。
美国政府的高额关税政策旨在保护本土产业,推动企业回流或转移至其他低成本国家,然而爱因霍恩的案例表明,单靠关税限制难以完全改变全球供应链格局。中国制造的综合实力使得企业难以仅凭政治压力进行彻底脱钩。综合来看,企业在制定供应链战略时须充分考虑多个因素:成本、质量、供应稳定性以及行业特性。对医疗用品行业来说,产品的合规性和品质标准直接影响患者安全,极难舍弃成熟供应链。同时,供应链的全球化分布也促使企业在各国产能之间寻找平衡,而非彻底撤离某国市场。迈克尔·爱因霍恩的供应链故事不仅折射出中国制造业几十年持续进步的累积效应,也反映了当前全球贸易政策与实际商业运作之间的矛盾。
他的经历启示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简单的供应链替代并非万能解药,更需理性认知复杂的产业结构和国际贸易动态。未来,企业或将在保持对中国制造的适度依赖基础上,推动智能化升级和多元化策略,提升供应链的弹性与风险抵御能力。全球产业重心尚未平移,企业唯有借助创新和合作,方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中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