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创业者将目光投向AI领域,企图打造下一个ChatGPT或通用人工智能产品。然而,表面上风光无限的通用AI项目却频频遭遇市场残酷的考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一类“无聊”的AI产品,它们深耕细分领域,关注企业内部复杂、琐碎却又极为重要的问题,悄然成为AI市场真正的盈利中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看似不起眼的“无聊”AI产品更能赚钱?本文将深入探讨其中的逻辑和底层原因,助你理解企业级AI产品的核心成功要素。 最真实的企业数据环境远非理想化场景 各大AI巨头在发布Demo时,往往展示的是清晰、有序、结构化的数据,例如整齐的电子表格、完备的文档库以及高效的协作平台。无论是Google Workspace还是Notion,功能强大且界面优雅的演示让人印象深刻,但这只不过是理想状态。
现实中的企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和工业企业,企业数据环境则是一片混沌。文件散落于多个系统中,历史遗留的网络盘中堆积着过时的资料,多版本文件无序繁衍,甚至还有纸质手写便条,沟通依赖口头和记忆。这种“文件混战”让很多AI通用模型望而却步,因为它们没有能力、亦没有动力深入到这片混乱的“泥沼”里去。 专注细分市场的AI产品往往是解决方案提供者 那些“无聊”的AI产品,恰恰以解决这些持久的、实用的企业痛点为目标。他们设计简单却极具针对性的功能:比如一个能快速“全选所有文件”的按钮、子文件夹管理的功能,或者针对散落数据的高效搜索引擎。看似平凡的功能,实际上满足了企业日常工作中急需处理却长久被忽视的难题,极大地提升工作效率和数据利用率。
这种实实在在的价值,远远胜过浮于表面的“酷炫”AI能力。 “大而全”通用AI的服务鸿沟与壁垒 另一大阻碍通用AI产品深入企业市场的是客户服务体系。OpenAI、Anthropic等大型AI厂商通常优先考虑大客户,尤其是那些具备丰富技术资源、可实现高度自主部署和运维的客户。他们优化投入产出比,避免为中小企业提供繁琐的手把手指导和支持服务。这无形中形成了一个“服务鸿沟”,让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制造商难以直接享受到这些AI技术红利。与此同时,小型、专注的AI创业公司因其灵活的服务机制,能够弥补这一缺口,贴近客户需求,赢得信任和订单。
依赖基础模型进化,聚焦领域优势成为增长秘诀 专注于细分领域的AI产品还有一个重要优势,那就是可以“搭乘”基础模型的持续进化红利。大厂不断优化通用基础模型,提升理解能力、自然语言处理水平等,但这些进步被细分领域产品利用,转化为更强大的专属功能。换句话说,AI产品经理只需把精力放在领域深耕、客户需求理解和服务优化上,自然享受底层技术的飞跃带来的红利,避免陷入“跟随最新技术潮流而面面俱到”的泥潭。 避免“万能厨房水槽”陷阱,深度价值才是制胜关键 很多AI初创企业和项目试图打造“万能AI”,希望集成所有流行的功能,从写代码到图像生成,从客服机器人到数据分析,却往往面临资源过度分散、用户体验混乱、技术难以兼顾等大问题。相反,那些选择“做一件事”的深度垂直产品,往往能把这件事做到极致,让客户真正感受到价值。从某种角度讲,所谓“无聊”的功能,正是“看似普通、却无法被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透过细节设计和客户反馈的不断迭代,这些功能化成客户工作流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构筑起难以被复制的护城河。 重新定义“无聊”:AI产品背后的商业艺术 AI行业的热潮让许多目光集中在先进的自然语言处理、智能对话、自动生成内容等光鲜亮丽的技术点上,但正如企业赛道内的真实情况显示,推动长期盈利的并非那些卖“炫酷”的AI,而是能够真正解决客户“痛点”的AI产品。对企业而言,最重要的是数据能否被有效利用,信息是否触手可及,流程是否顺畅高效。这些“无聊”的功能保障企业信息资产安全、有序,节省大量人工时间和成本,最终体现为持续的商业价值。 未来展望:拥抱细分市场,拥抱“无聊”的胜利 未来,随着AI基础模型进一步成熟,企业对AI应用的认识日渐深入,细分领域的“无聊”产品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初创企业和产品经理应顺应这一趋势,明确目标客户群和核心需求,避免盲目追求技术复杂度和功能花哨,把目光聚焦于可以真正落地、生效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供应商和创业者应深刻理解企业用户的实际工作环境和数据复杂性,打造能够融入业务流程、带来显著效率提升的产品。 结语 在AI行业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无聊”的AI产品反而展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盈利能力。专注于切实解决企业内部混乱困境,弥补大厂服务短板,利用不断进步的基础技术,长于做好“深度而非广度”的产品设计,正是成功的关键。对于正在探索AI产品道路的创业者和企业来说,理解并拥抱这股“无聊”力量,或许才是通往未来商业成功的最佳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