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加速,企业面对的网络威胁也日益复杂多变。安全运营中心(SOC)和威胁猎杀团队亟需借助先进工具与技术,提升检测效率和响应速度。在众多解决方案中,通过API接口进行的威胁狩猎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将深入探讨三大关键API——Graph API、Azure Monitor API与Defender ATP API,分析它们在安全威胁狩猎中的数据可用性、权限设置及性能特性,为安全专家提供全面指导,助力实现自动化威胁检测与响应。第一部分关注各API支持的数据范围,明确每种API的适用场景及其限制。Azure Monitor API可查询日志分析工作区中的数据,因而主要覆盖被接入Azure Sentinel的日志数据,其结果高度依赖于Sentinel连接器的配置。
Graph API则覆盖范围更广,支持对Defender XDR与Sentinel表格的查询,尤其在启用统一XDR(Unified XDR)时,更能整合多平台数据,实现跨系统的统一查询体验。相比之下,Defender ATP API聚焦于Defender for Endpoint,仅支持设备和漏洞管理数据,适用范围有限。此外,Defender ATP API仍是较早版本,功能相对落后,官方也不推荐其作为首选解决方案。权衡各种API的表格支持与数据覆盖,Graph API因能同时访问Defender XDR和Sentinel数据,成为现阶段最佳实践选择。若尚未迁移至统一XDR环境,结合Graph API与Azure Monitor API可实现对两大解决方案完整表格的覆盖。其次,安全性与权限配置是实现API调用的基础。
三种API均需要应用注册,并分配相应权限,完成管理员同意后方能使用。Azure Monitor API需申请Log Analytics API的Data.Read权限,Graph API则要求Microsoft Graph的ThreatHunting.Read.All权限,Defender ATP API配置WindowsDefenderATP的AdvancedQuery.Read.All权限。推荐通过服务主体或托管身份管理权限,避免使用个人账号授权,确保安全合规与权限管理便捷。进一步要了解的核心点是API的性能限制。各API对查询时间窗、最大返回行数、请求频率等有不同约束。Azure Monitor API和Graph API的查询时间范围取决于表格的保留期限,Defender ATP API则固定为30天。
请求量方面,Graph API可达到每分钟45次调用甚至更高,而Azure Monitor API每30秒200次请求的限制意味着大规模查询需谨慎设计。为了避免性能瓶颈,应采用高效的Kusto查询语言(KQL)优化策略,降低单次查询的资源消耗,提升整体吞吐量。在面临巨量查询时,建议将Graph API专业用于Defender XDR数据查询,而Azure Monitor API专注于Sentinel数据,借助两者优势提升API调用总量。安全运营人员可通过运行自定义KQL查询,实时评估API使用状况及调用限制,确保系统稳定高效运行。从实践角度看,借助PowerShell脚本实现API调用已逐渐成为主流。无论是通过Azure Monitor API查询Log Analytics数据,还是采用Graph API触发威胁猎杀查询,亦或通过Defender ATP API执行高级查询,均可使用PowerShell进行自动化操作。
脚本中需提前填写租户ID、应用ID、客户端密钥等信息,确保身份验证顺利完成。建议选用证书认证替代纯文本密钥,进一步增强安全性。通过脚本调用API后,返回结果经过处理转为系统自定义对象,方便后续分析与展示。最后,监控API调用行为本身也是安全防护的重要环节。Graph API的 runHuntingQuery调用可在MicrosoftGraphActivityLogs表中查阅执行记录,评估调用成功率及调用者身份,但查询体内容并不记录,限制了审计深度。Azure Monitor API则能通过LAQueryLogs和AADSpnSignInEventsBeta结合查看详细执行日志,进一步映射应用程序名称,提升可追踪性。
这种“狩猎猎人的狩猎”机制不仅能保障API调用安全,也为安全运营人员提供了操作透明度与审计依据。未来,随着自动化技术的深入应用,这些API将被广泛集成于Logic Apps、Azure Functions等平台,实现更智能、更全面的安全响应流程。通过合理运用API接口,结合灵活的权限管理与高效查询策略,企业能够在复杂威胁环境中保持快速响应与精准检出,确保信息资产安全。综上,了解不同API的特性及限制,科学规划权限配置及查询策略,结合自动化脚本与监控管理,不仅提升了威胁狩猎的效率,更奠定了未来安全运营智能化的基础。安全团队应积极拥抱这些API技术,打造敏捷、高效、透明的安全检测体系,实现主动防御与威胁预防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