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的世界里,副词一直饱受争议。作为一种表达情感、修饰动作或状态的词类,副词因其常被滥用而备受批评。许多写作课程、文学指导书籍或知名作家都建议作家尽量避免使用副词,认为它们会削弱语言的力量,使文字显得冗余或平淡。甚至有“副词是糟糕写作的表现”这样的说法广泛流传。然而,正如任何语言元素一样,副词并非天生的敌人,而是一把双刃剑。如何以恰当的方式使用副词,成了考验作家技艺的关键。
本文将针对副词展开辩护,拆解副词为何被误解,并分享如何通过副词将写作提升至更丰富和细腻的境界。 副词究竟为何遭到妖魔化?许多“反副词”的论调源于几种常见写作误区。一个典型的误用是用副词来重复动作本身已经暗示的信息。例如写“他快跑了”(he ran quickly),其实“跑”这个动作本身已经包含了快速移动的含义,副词“快”往往多余。此外,作者有时把副词附加在明显描述情绪的动词上,如“她开心地笑了”(she smiled happily),这样的表达也显得徒增冗余,因为“笑”本身就传递了快乐的含义。简单来说,过度依赖副词往往让文字失去应有的精炼与力量,有些时候甚至容易让读者感到累赘和啰嗦。
然而,完全摒弃副词绝非明智之举。语言是丰富多样的表达工具,副词在合适的语境下能够给文字带来微妙的层次,增强画面感和情绪的复杂度。例如,一句“他愤怒地说‘我恨你’”与“他说‘我恨你’”带给读者的感受截然不同。前者通过“愤怒地”这个副词,明确地传达了人物的情绪色彩,使得台词更具冲击力与鲜活性。同样,副词也能够帮助刻画人物特点,体现人物的态度和内心世界。正因为语言多义且灵活,副词为作者保留着不可替代的表达空间。
关键在于副词的“意图性”使用。成功的作家不单纯是铺陈动作和情绪,而是通过细腻观察和精准措辞让副词成为画龙点睛的存在。副词必须提供新的信息,或者改变动作的传统理解,助力丰富故事的内涵。举个例子,“她悲伤地笑了”便比简单的“她笑了”更能触及复杂的情感冲突,表现出笑容背后隐藏的忧伤。这种副词让读者在阅读时体会更深层次的情感张力,提升作品的感染力。 在现代写作工艺中,副词并非被完全否定的敌人,而是被视作一种“条件性”的利器。
意即,是否使用副词取决于上下文以及叙述风格。比如在一些正式或者节奏紧凑的文本中,使用精炼的动作动词往往更为高效和优雅;但在人物心理描写或叙述富有细腻感受的场景时,副词的存在常常是不可或缺的。著名作家丹尼斯·约翰逊在其作品《耶稣之子》中就以不拘泥传统语法规则而闻名,他灵活运用副词和形容词,让故事充满独特的诗意和个性,其文本中“咕噜地大声打鼾”就是典型的副词巧妙运用案例,为叙述添加了丰富的质感和幽默感。 此外,“展现而非告知”(show, don’t tell)是写作中的重要原则,但这一原则往往被理解得过于绝对。合理地使用副词有时比冗长的描述更为简洁有效。比如,与其写“她的脸红得像熟透的苹果,手颤抖着”,不如“她颤抖着脸红地说”表达同样的情绪,同时保持语言的紧凑感。
副词能将动作和情绪的复杂性简明地传递出来,为文本节奏带来灵活的调节空间。 副词的多样性也是它被低估的原因之一。副词不仅限于以“-ly”结尾的词汇,事实上很多副词形态各异,如时间副词“今天”,频率副词“总是”,地点副词“远方”等,它们都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并在不同层面协助表达信息。尤其是在对话和叙述中,副词助力刻画人物个性和情境氛围,使故事鲜活生动。将所有副词一律否定,是对语言复杂性的简单化误解。 写作者应当带着批判性和创造性地视角看待副词。
剔除所有副词的写作教条不仅降低了语言的多样性,也无助于锻造出色的作品。相反,通过细致的词汇选择和对副词功能的深入理解,作者能够让语言更有力度、更具表现力。副词不仅连接动作和情感,同时赋予句子层次感,从而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共鸣。 同样重要的是,副词的运用须贴合写作风格。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节奏和偏好,副词在他们笔下的价值也有所不同。比如某些叙述者的声音偏向夸张和幽默,副词的恣意使用能够丰富他们的叙述个性。
反之,在严肃克制的文本中,副词的过度使用则可能显得突兀和累赘。写作的自由和多样性需要尊重和包容不同风格的副词运用方式。 对于学习和提升写作的作者来说,重要的是理解“副词使用需意图明确”,而非“全面禁止副词”。用心体察每个副词的存在是否为文本增加了新的发现和解读,如此便能在恰当的地方恰如其分地运用副词,赋予作品更多活力和张力。在审稿时,作家应反复推敲副词所在的位置是否符合语境要求,它是否为读者开启了更丰富的理解,而非简单重复。 总而言之,副词是写作宝贵的资源之一。
它是一种能够细致描绘情感和动作的语言工具,助力文学作品达到表达的多维度。摒弃“副词即恶”的刻板印象,将其纳入写作手册中的“条件性利器”,是促进写作进步的重要思考。作家的使命不是简单追求“无副词”的纯粹,而是追求语言真实、生动和深入的表达。副词,在科技和艺术日渐融合的时代,依旧拥有闪耀的魅力和发挥空间,值得每一位写作者热情而谨慎地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