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研领域,创新和突破往往源于不断探索和挑战自我的精神。近年来,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间,众多科学家跨越自己原有的专业领域,迅速转向研究重要的公共卫生课题,如新冠病毒的传播机理和疫苗开发。这一现象被称为“pivot”,意指科研人员有意识地从一个领域转向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研究方向,以应对紧迫的社会问题。然而,尽管这种跨领域转型为科学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创新契机,相关研究显示这些科研人员往往面临“引用率惩罚”,也就是新方向的研究成果在学术引用数量上明显减少,从而影响他们的职业发展和学术认可。随着科学研究日益多样化和全球挑战的复杂性加剧,如何看待和调整这种“引用惩罚”成为当前科研管理和评价体系中的重要议题。 所谓引用率惩罚,是指当研究人员从其传统的研究领域转向新的领域时,他们发表的论文往往难以获得与之相匹配的引用数量。
引用量作为衡量科研成果影响力和学术价值的关键指标,直接关系到学者的学术地位、资金申请以及职业晋升等方方面面。因此,当“pivot”的科研人员因引用率下降而受到不利影响,无疑削弱了跨学科研究的积极性,阻碍了科学创新的多元发展。 新冠疫情期间,众多研究人员跨界投入到病毒研究及其相关领域,体现出科学家应对全球危机的敏捷性和责任感。生态学家开始研究病毒如何在自然界传播,人工智能专家开发疫情趋势预测模型,建筑师探索安全公共空间设计,这些都彰显了多学科融合的力量。然而据分析显示,这些“转型”研究在初期往往因为脱离了原有的核心学术圈,导致其学术影响力无法立即得到充分认可,引用率相对较低。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疫情相关研究中,在其他领域类似的跨界研究亦表现出相似趋势,而且这种“引用惩罚”在过去数十年间呈现逐渐加剧的态势。
研究表明,科研人员之所以避免跨领域探索,部分原因就是源于担心新的研究成果无法获得足够的引用支持,从而影响其职业发展路径。传统学术评价体系高度依赖于引用指标,这种过度依赖引导研究者趋向于专注于熟悉的领域和研究方向,甚至在面对重大社会需求时也难以快速调整研究方向。与此相对应的是,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和跨学科视野的科学家往往在职业初期遭遇更多质疑和挑战,难以获得理想的发展空间。 多学科合作团队经过时间的积累,往往能够产生更广泛且深远的知识影响力。跨界合作带来的多样思维和方法论,有助于解决许多传统单一学科难以攻克的复杂问题。比如气候变化、传染病防控、人工智能伦理等,都需要不同学科专业知识的结合。
然而,跨学科研究的成果需要时间去建立共同语言与理解,这一过程必然会延长实验和发表周期,也影响首次的学术评价指标表现。科研评价体系如果不能充分考虑这些特性,那么评价本身就可能成为阻碍创新的障碍。 对此,有学者建议,应当减少对引用数量的单一依赖,探索更加多元化的科研评价标准,既包括论文质量、社会影响,也包括跨学科合作的创新潜力和实践贡献。例如,研究人员选择在他们已经熟悉的期刊发表新领域论文,可以部分缓解引用率的下降,因为这样能够更好地连接既有学术网络和受众。同时,资助机构和高校管理者应构建更加灵活多元的评价体系,对跨界科研给予鼓励和支持,打破学科壁垒,营造尊重多样化创新的科研环境。 知名科学家和获奖人员的经验也印证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价值。
统计显示,诺贝尔奖获得者中,许多人都拥有与原领域相距甚远的合作经验,这种“知识重组”往往是重大科学突破的源泉。正如学术政策专家指出,科学的火花往往来自于看似毫不相关领域的结合,因此培育和保护跨学科交流应成为科研机构战略的核心。 面对日益复杂的全球性社会挑战,单一学科的力量显然难以独当一面。科研人员灵活调整研究方向的能力,不仅赢得了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也代表了学术界对现实需求的积极响应。唯有从体制上消除对“pivot”的不合理处罚,才可激发更多科学家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用以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难题。 总之,打破引用率惩罚对跨领域科研的束缚,是未来科研管理和评价改革的必由之路。
通过多元指标兼顾学术质量和创新性,建立包容开放的学术生态,科研人员将更有动力在新领域中发挥才能。只有促进学科间的自由流动与融合,科学创新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为解决全球性危机提供更坚实的智力支持。鼓励科研人员勇于“pivot”,是打造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科学共同体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