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浏览八卦新闻,沉迷于社交媒体动态,还是追看热门的真人秀节目,这些对他人生活和社交互动的好奇心似乎早已根植于人类的行为模式之中。近期一项由加州大学的劳拉·西蒙娜·刘易斯(Laura Simone Lewis)博士领导的研究揭示了这种社交好奇心不仅存在于人类,也同样出现在我们的近亲黑猩猩身上。这一发现为探讨社交好奇心的进化起源提供了珍贵的视角,并进一步强调了“爱看戏”这一行为背后的深层生物学基础。 该研究发表在了《皇家学会生物学学报》(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上,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研究团队分析了不同物种对社交互动的关注度及其背后的动因。研究选取了位于乌干达南巴岛的黑猩猩庇护所以及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兰动物园和劳伦斯科学馆,共同开展实验。参与实验的是四至六岁的儿童和成年黑猩猩,研究通过使用“好奇盒子”——一种特制装置,展示两种类型的视频内容:一种是群体中的社交互动,例如玩耍或争吵;另一种则是单个个体的行为。
实验初期,参与者可以选择观看任一视频,而无须牺牲任何奖励。令人惊讶的是,无论是人类孩童还是黑猩猩,都表现出对社交视频的强烈偏好,远超过对单独个体的兴趣。研究共同作者、朴茨茅斯大学的艾丝特·赫尔曼博士指出,这种社交好奇心不仅是了解环境、学习新知识的关键手段,更是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的基础。 随后,研究提升了挑战层次。实验邀请参与者在观看社交视频与获得实物奖励之间做出选择:黑猩猩可选择获取他们喜爱的干果种子,而儿童则可获得色彩丰富的弹珠。在这种权衡面前,许多参与者,特别是年幼的孩子和雄性黑猩猩,宁愿放弃物质奖励,坚守对社交场景的观看权。
这一现象表明,社交好奇心的驱动力甚至胜过对直接实物利益的追求,反映出这一特质在人类与灵长类动物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第三个实验探讨了参与者对社交场景性质的偏好——积极的互动(如玩耍)或消极的冲突(如争吵)。这里出现了有趣的物种和性别差异:黑猩猩似乎对社交视频的情绪倾向不敏感,积极与消极社交场景均同样受关注。然而,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表现出了明显的偏好分化,男孩更倾向于关注冲突与竞争的负面场景,而女孩则更青睐温馨友好的积极互动。这种区别或与社会化过程和性别角色预期有关,但其基础仍是与生俱来的社交本能。 这一系列发现启示我们,人类的“八卦”天性或许远早于现代社会的形成,根植于祖先与近亲在复杂社交生活中生存与繁衍的需要。
早在幼儿时期,这种好奇心就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他们理解他人意图、情绪与行为模式的关键工具。同样,黑猩猩选择关注同类的社交举动,说明这一行为模式是灵长类动物中一种共享的进化适应,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避免冲突,并促进群体协作。 另外,研究强调,社交好奇心的存在不仅显著提高了个体对环境的认知能力,也促进了社交技能的发展。儿童通过观察他人互动,学会社会规范和人际理解;而黑猩猩依靠社交观察,获取重要的社会信息,调整自身行为以融入社会群体。这种好奇心是促进群体稳定与适应的重要驱动力。 理解这些深层的进化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看待现代社交媒体和娱乐文化中的“看戏”现象,认识到它们不仅仅是文化产物,而是与生俱来、根深蒂固的行为动因。
这也为未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视角,探索社交好奇心如何影响人类心理健康、社会互动甚至教育方式。 总的来说,这项跨物种比较研究深入揭示了社交好奇心的生物学根基,证实了我们爱看戏的本能是巨猿类共同的遗传财富。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关于人类和动物社交行为如何相互映照的研究,有助于全面理解人类社会的独特性与共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