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国实力的迅速增长与区域影响力的扩大,台湾海峡的安全问题成为全球瞩目的关键议题。美国及其亚太盟友正积极筹备,应对可能爆发的地区军事冲突,尤其是在台湾遭受威胁的情境下。2025年,澳大利亚举办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联合军事演习——塔利斯曼之剑演习,涵盖了超过35,000名来自19个国家的士兵,事件震动整个亚太地区,标志着美军与盟友希望通过实力展示来遏制潜在的战争爆发。此次演习目的明确,即提升美军及盟友对高科技战争环境的应对能力,并向北京传递一个清晰信号:若中国试图对台湾发动入侵,不仅将面对美国,还将遇到一个联合且装备精良的“事实联盟”。然而,尽管军事准备迈上新台阶,区域内的外交关系却并非一帆风顺。美国总统特朗普早期政府时期推行的贸易战与高额关税措施,在某种程度上搅动了与亚太盟国的经贸关系,尤其是对澳大利亚和日本造成不小的困扰。
这在战略合作层面带来了不小的尴尬,部分国家对于是否要公开承诺直接军事介入台湾保持谨慎甚至拒绝立场。事实上,与北约盟国的保障体系不同,美国并未与台湾建立任何具备法律约束力的军事同盟关系。尽管1979年《台湾关系法》要求美国准备资源抵御中国军事威胁,但并没有义务在台湾遭攻时必然出兵。这让亚太盟友在面对中美可能开战的台海冲突时,态度显得关键而谨慎。澳大利亚、日本和菲律宾等国虽然积极参与演习,提升军事合作与应对能力,但对介入战争持保留意见。这种局面与特朗普政府时提出的转向亚洲、加强亚太军事存在的主张形成反差。
欧洲盟国近年在防卫支出上逐步提高投入,承诺将达到国内生产总值GDP 3.5%的国防预算标准,而亚太多数国家的国防预算增幅依旧缓慢。台湾在美国压力下努力将国防预算调高至经济体GDP的2.5%,但日本至2027年目标仅为2%,且日本首相石田馨德未能出席在海牙举行的北约峰会,显示出东亚国家在防务责任分担上存有顾虑。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斯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直言,中国对台湾的军事威胁“迫在眉睫”,并将台湾视为实现区域主导权的关键一步。东亚各国政府也普遍认同中国若成功控制台湾,将极大加强其对区域安全环境的影响力。虽然如此,特朗普政府相对消极的乌克兰支持立场令亚太盟友对美国的可靠性产生怀疑。担心未来若区域危机爆发,美国可能因国内政治调整而撤回支援,加之贸易摩擦造成紧张局势,令美亚关系复杂多变。
为此,美国防长极力安抚亚洲盟友,强化与菲律宾总统费迪南德·马科斯及日本的双边会谈,达成部分贸易关税削减的协议。与此同时,美国重启与韩国、日本在军事后勤和基地利用上的合作讨论,谋求在冲突爆发时获得更大机动与支援能力。台湾方面亦在不断强化自身防御,近期举办规模空前的“汉光”演习。美军小心翼翼派遣最高规模的军事代表团驻台,行动低调却颇具象征意义。此外,日本、菲律宾及美国合作的“Kamandag”演习集中在菲律宾北部巴丹岛附近区域演练潜在冲突应对,地理位置接近台湾,是军事战略上的要冲。美国在香格里拉会议表态,希望欧洲盟国集中精力加强自身防卫,不必频繁介入亚太事务,而亚洲盟国则显露出欲寻求与欧洲建立更紧密防务联系的意愿。
从某种角度看,亚太国家对美政策的不确定性正促使他们多元化盟友关系,寻求防务合作的更广泛渠道。英国和法国航母2025年先后驶入太平洋,说明欧洲军事力量日益关注该区域。此外,加拿大、荷兰、德国和挪威等国参与澳大利亚演习,象征着跨洲防务合作的加强。去年,在中国大陆周边的多次军事行动,例如未预警穿越澳大利亚周边国际水域的实弹演练,向澳方宣示军事存在。然而面对澳大利亚的抗议,美国政府反应冷淡,令盟国产生了某些疑虑。针对澳美英核潜艇合作(AUKUS)计划的未来,也有传闻称特朗普政府可能进行调整,增加地区紧张感。
与此同时,塔利斯曼之剑演习让澳大利亚展示其战略基地、武器储备和宽广的训练场地优势,为美军提供支持,试图在地理上实现战略纵深并进行远离中国大陆的军事准备。 在美国国内,关于应否继续强化亚太军事部署出现两派争论:一方面,部分军事战略家“抑制派”主张缩减驻近中国沿海的军事力量,包括台湾、韩国和日本冲绳的美军,以避免不必要的紧张升级。另一派“介入派”则认为撤军可能被中国视为信号,放大其对台湾的进攻意图。美国2025年还派遣航空母舰与爱国者导弹系统转战中东,但中国则继续在西太平洋展开航母训练,显示其信心不断增强。综合来看,尽管亚太安全态势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五角大楼仍计划持续加强在该区域的军事存在和演习力度,除非政策层面有明确改变。是否能有效遏制北京对台湾的野心,还是将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目前尚难断言,但未来数年台海乃至整个亚太地区,局势极可能更加严峻,国际社会与各方都面临巨大挑战与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