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通运行是一种通过将原本各自终止于城市边缘的铁路线路,在城市中心地带通过隧道或其他连接设施将它们连接起来,实现列车直接穿行于市区两端的新型运营模式。这种模式让原本只能从郊区到城市边缘的旅客,能够不换乘地直接穿越城市中心,极大提升了效率和便捷性。贯通运行不仅解决了历史遗留的铁路网络割裂问题,也降低了对大型终点站容量的依赖,优化了轨道资源的使用率,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十九世纪欧洲和北美的铁路建设热潮,塑造了许多城市的轨道交通格局。当时铁路因受制于技术水平、土地获取成本以及城市规划限制,一般只修建到城市边缘,形成了大量“无中心枢纽”或以大型终点站作为铁路“伞骨”的结构。这种结构导致铁路间互不贯通,通勤效率不高。
进入二十世纪,随着电气化技术和地铁隧道掘进技术的突破,地铁逐渐出现,具备穿越城市中心的能力,且列车运营模式更为统一和简单。这对提高城市内部的连通性具有划时代意义,但由于建设成本和历史遗留原因,很多城市的郊区铁路和地铁并未完全融合,而是并存的两套系统。贯通运行的理念即由此应运而生,它通过在城市中心建造一条或多条隧道线路,将多条郊区线连结成一个统一运营的网络,使列车能够无障碍地穿过城市心脏。这不仅提升了旅客的乘车体验,还缓解了城市中心大型终点站的拥挤及延误问题。以德国慕尼黑为例,慕尼黑的S-Bahn系统通过一个仅4.3公里长的隧道,将东西两侧的郊区铁路线路连接,并通过这条隧道直达市中心多个车站,形成了非常高效且覆盖面广的铁路网络。慕尼黑S-Bahn系统服务了周边多达270万人口,其高频率、高容量的优势极大优化了城市及周边通勤。
其成功经验展示了小规模高质量隧道建设如何叠加原有郊区铁路资源,成就了世界顶尖的快速轨道交通网络。与此同时,慕尼黑的S-Bahn与其地下轨道交通系统U-Bahn实现了高度的互联和票价整合,进一步减少了旅客换乘障碍,创造了“一网两制”的运营模式,兼顾了城市中心的服务密度和郊区列车速度及覆盖范围。相比之下,伦敦因其庞大的维多利亚时代末期遗留铁路网络和众多终点站,贯通运行的潜力更为引人注目。伦敦在十九世纪铁路由多家公司兴建,造成了线路割裂和车站分散的尴尬局面。尽管有早期尝试如1866年开通的雪丘隧道让南北线路连通,但由于公司利益、技术限制及高昂的地表开挖成本,贯通运行长时间未能普及。直到近代,随着电气化和隧道掘进技术的成熟,伦敦实现了重大突破。
最具代表性的项目是即2022年正式运营的伊丽莎白线,耗资巨大,但通过21公里的隧道连接东西两端原有的郊区线,列车总行驶距离达117公里,为伦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通勤便利。这条线不仅极大缓解了现有地铁线路的负荷,还促进了边缘区和中心区的融合发展。贯通运行的真正魅力在于它能以低成本激活已有基础设施,实现旧铁路的新生。对许多城市而言,建造全新的地铁系统费用高昂、周期漫长且风险大,而贯通运行通过“小打小闹”的连接建设,借力既有大量郊区铁路,发挥大效应。各国已在沿用这一思路,德国除慕尼黑外,柏林、汉堡、斯图加特等地均采用类似方式连接分散线路,提升整体网络效能。英国北部城市纽卡斯尔和利物浦也通过有限的隧道建设,实现了线路的贯通运行。
此外,卡尔斯鲁厄的“有轨电车-列车”混合模式创新性地打通了电车街道线路与传统铁路,拓宽了贯通运行的形态边界。这种跨系统的穿插运营极大丰富了城市交通的灵活性。贯通运行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在于它促进了城市空间的均衡发展。交通便捷性直接推动了沿线区域特别是郊区的地产开发和经济活动,反过来促进公共交通的进一步增长,形成良性循环。诸如慕尼黑新建的Freiham区域和伦敦伊丽莎白线沿线的Woolwich、West Drayton等地,因贯通运行项目受益明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相比传统高密度地铁线强依赖周边大量住宅建设才能实现经济可行的局面,贯通运行因成本优势,能够在已有客流基础上直接带来效益,风险相对较低。
尽管贯通运行有诸多优势,仍存在一些挑战。例如,线路的共用部分成为网络瓶颈,任何事故或故障均可引发范围较大的延误和停摆,单点故障风险较高。网络结构多倾向放射状,通勤者间横向的“非中心”线路连通不足,导致绕行和时间成本增加。同时,旧铁路结构及不同运营公司的协调问题、信号及电气化技术不兼容等也需要克服。不过,这些问题正随着技术进步和管理革新逐步改善。尤其是数字化控制、列车自动化、综合票务系统等,为贯通运行的稳定高效运营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全球视角看,贯通运行对十九世纪工业化国家的都市轨道交通现代化具有特殊意义。北美、欧洲诸多城市的郊区铁路为实现贯通运行提供了坚实基础。相较于完全依赖新建地铁网络的发展中国家城市,贯通运行让许多成熟城市能够用相对较少的资金,迅速提升公共交通的体验和容量。虽然未来城市交通仍将受到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管理等新技术影响,但贯通运行代表了对现有轨道交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是一个现实可行、见效显著的解决方案。未来,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绿色出行需求上升,贯通运行的理念和模式必将在更多城市推广应用。城市规划者和交通政策制定者应重视这一机制,打破旧有的运营边界和技术藩篱,通过合理投资和多方合作,提高铁路网的整体通达性和运行效率。
唯有如此,公共交通才能更好地满足现代城市多样化的出行需求,促进经济活力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贯通运行不仅是一项技术创新,更是现代城市交通系统融合、协同与高效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