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虚拟现实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许多人开始认真探讨一个古老又现代的问题:我们是否正生活在一个高度逼真的计算机模拟之中?这一思潮源远流长,历史上哲学家们曾通过“脑中之脑”、“梦境疑问”等思想实验,追问现实的本质。然而,进入21世纪,尤其在科技巨头和知名哲学家的推波助澜下,“模拟假说”再度引发广泛关注。虽然表面充满吸引力,但细细推敲,这一假说不仅难以站住脚,更带来多方面的社会与伦理隐患。首先,模拟假说起源于对未来计算能力的推测。哲学家尼克·博斯特罗姆提出,一旦后代人类拥有足够强大的计算资源和技术动力制造出极为真实的祖先模拟,模拟世界的数量将远远超过真实世界的实例,从概率上推断我们更可能生活在模拟之中。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也公开表达了类似观点,认为现实是程序生成的概率极高。
不过,光从概率论角度推断世界其实是模拟的,忽略了许多根本的事实与逻辑问题。实践上,没有任何实证证据支持我们生活在模拟世界的观点。对宇宙物理学的研究未发现模拟运行机制的痕迹。被视为模拟物理限制的光速极限,更有可能是宇宙本身的基本性质而非“程序瓶颈”。此外,假设某种超高级文明运行了这类模拟,其为何打造一个充满无辜苦难、战争与悲剧的残酷世界?如果技术足以复制整个宇宙的细节,又为何模拟中的生命会遭受如此不公?这些矛盾反映了模拟假说更像是对传统神学观念的新包装,以现代科技语言表达对上帝和造物主的猜想与质疑。哲学家大卫·查默斯虽认真探讨虚拟现实的演进及其哲学含义,甚至提出虚拟世界可视为“现实”的概念,但他自己也揭示了诸多问题。
重新定义“现实”使虚拟对象也被认为是“真实存在”,这种语言上的变换虽然不算错误,却容易误导大众混淆虚拟与实体的界限,削弱人们对物理世界的重视与珍惜。技术公司对“元宇宙”的热炒尤为值得警惕。马克·扎克伯格将社交媒体转型为沉浸式虚拟世界,吸引人们越来越多时间沉浸其中,从而创造巨额商业利益与权力垄断。虚拟空间不仅成为新的经济战场,更存在深度操控用户行为和心理的风险,形成“虚拟殖民”可能。更严重的是,过度依赖虚拟世界生活,可能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加剧现实感丧失,甚至导致激进行为的发生。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清真寺枪击案中,肇事者将现实暴力视作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的“任务”,就是悲剧的真实写照。
面对以上问题,坚持唯物实在论与现实主义显得尤为重要。正视痛苦与挑战,是人类进步的基石;放弃对物理世界的承诺,将使环境保护和社会正义的努力岌岌可危。地球只有一个,环境破坏并无“再启动”按钮。对生活意义的真正理解,源自对现实世界中人与人关系、自然环境和心灵成长的体验,而非对抽象假说的沉迷。总而言之,模拟假说更像是一种文化现象和哲学思辨的游戏,而非实证科学的结论。人们应当理性审视技术和哲学带来的概念,避免陷入虚无主义与逃避主义陷阱。
唯有重视真实存在,加强对现实世界的保护与热爱,才能迎接更加光明和有意义的未来。现实不完美且带来痛苦,但它真正属于我们,需要我们全心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