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政策变革,聚焦女性赋权和福利,被称为“粉红革命”。这场革命不仅是一系列以女性为核心的经济支持计划的集合,更象征着社会结构和政治生态的深刻调整。自2020年代初至2025年,印度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女性相关项目的财政投入,试图通过实际措施改善女性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推动一个更平等、更包容的未来。印度2025年联邦预算中,性别相关项目的支出占总支出的8.86%,这标志着政府在政策取向上的转向。相较于以往,印度超过14个邦执行了以女性为对象的无条件现金转移支付计划,累计受益女性超过1.1亿人,覆盖全国成年女性的近五分之一。这些项目在各邦财政收入中的占比达到6%至8%,相当于教育和医疗领域的投入规模。
比如马哈拉施特拉邦的“我的女儿,我的姐妹”计划和卡纳塔克邦的“家庭富裕”项目都将重心放在无条件现金支持上,直接惠及女性群体。 与无条件现金转移支付政策伴随的是针对女性儿童的有条件现金转移计划,这些计划通常与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特定里程碑挂钩,旨在提升女性受教育机会,促进性别平衡。其中,西孟加拉邦的“可妮什里”计划和中央邦的“拉德莉·拉克什米”计划在近几年触达数百万女性儿童,积累了丰富的执行经验。另一类政策改革集中于公共服务的女性专项补贴,尤其是在交通出行方面。例如,旁遮普、泰米尔纳德和卡纳塔克邦纷纷推出女性免费乘坐州辖公交车的政策,既增加女性的出行自由,也改善了公共资源的性别分配。中央政府亦配合地方行动,推出了诸如由普拉丹曼特里·乌贾拉计划(PMUY)支持的清洁能源惠民工程。
该计划从2016年启动以来,已为贫困家庭中的女性发放超过8000万个液化石油气(LPG)连接,目标在2025年达到1亿个,有效减少女性暴露于有害室内空气污染的健康风险。另一重要福利计划是中央政府的孕产妇现金补助项目——普拉丹曼特里·马特鲁·万达纳计划(PMMVY),旨在支持孕妇营养改善和工资补偿,已惠及超过4000万名女性。多个邦也以该项目为基础,叠加了地方财政补贴,如奥里萨邦的“妈妈塔”计划为女性提供了更高额度的现金补助。女性财产权方面的政策创新也尤为引人注目。农业和农村发展部要求农村住房保障项目(PMAY-G)建成的房屋必须以女性名义注册拥有权,已经有69%的项目房屋采取了此项措施。2024年,政府还出台了严格落实女性房屋产权的相关政策文件,推动女性财产权利的制度保障。
这种制度设计不仅提升了女性的经济自主权,也让该计划的支出被完全归入性别相关预算,彰显政策导向的力度。政治代表权领域的变化亦是“粉红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90年代起,印度地方政府三分之一的席位被预留给女性,许多邦将比例提升到一半。2023年,印度宪法第106号修正案将这一预留原则拓展至邦议会及联邦议会,要求待选区重新划分后在州与国会级别保留三分之一女性席位。这一 politique层面的变革体现了女性参与公共决策的制度保障,旨在通过加强女性政治参与实现权力结构的多元和平衡。为何印度政策选择如此大规模地向女性倾斜?这一问题乍看似乎难以完全用传统的经济或意识形态逻辑解释。
实证研究显示,单纯给予女性现金转移支付并未必在结果表现上显著优于男性接受现金。然而,女性作为受益对象带来了独特的政治和社会“框架”优势。面向女性的资助往往被传播为一种关爱和认同的象征,这种叙事更容易获得社会公众的支持和政治辩护,减少反对声音。此外,男性作为传统利益集团的成员,往往拥有完善的诉求表达和抗争机制,这使得对男性的补贴更容易激化政治紧张和利益冲突。相较之下,女性长期以来在资源获取上处于被边缘化状态,新的现金转移视为权益提升,因而较少质疑和抗议,形成了政府与女性之间相对稳定的政治信任关系。然而,这场“粉红革命”所带来的长期影响仍充满不确定性。
女性经济权力的提升如果快速凌驾于社会传统观念和男性经济状况之上,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情绪波动。特别是在男性失业率攀升、经济安全感下降的背景下,部分男性群体或累积不满,产生潜在的社会裂痕。这种“经济权力与社会预期”的错位,需要政策制定者谨慎应对,避免出现权益倒置或退缩的局面。教育作为女性发展的基石,在印度取得惊人进步。1951年印度女童小学生入学率不足三成,而男童则达到六成以上,如今男女在各教育阶段的入学率已基本持平。更值得一提的是,高等教育中女性研究生入学人数超过男性,大学本科阶段男女比例也趋于均衡。
这种教育结构的性别均衡为女性政策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女性选民的政治参与度也逐渐提升,2024年印度全国大选中女性投票率首次超越男性,达到65.8%,表现出巨大的政治动能。印度女性性别比逐渐改善,虽然依然存在男女比例失衡,但趋向更加均衡的态势明显,反映出社会性别观念的转型。整体来看,印度的“粉红革命”不仅仅是财政支出和政策举措的简单累加,更是一种深刻的社会政治转型。无论是通过资金转移、公共服务补贴、产权保护还是政治代表权的推进,都在不断重塑印度女性的社会位置,提升女性作为经济和政治主体的能动性。然而,这一转型之路充满挑战,需要在尊重社会传统与推进性别平等之间找到平衡点。
随着2030年实现更广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临近,印度的经验将为全球发展中国家提供宝贵的借鉴,展示如何通过精准政策设计推动女性赋权,促进社会公平与经济包容。未来,印度“粉红革命”的长远成效将取决于相关政策的优质执行、社会观念的同步进步和经济结构的稳健发展。只有凝聚多方力量,持续深化改革,才能使这场以女性为核心的变革孕育出真正的社会正义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