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区块链技术和加密货币市场的快速发展,资产通证化成为金融创新的重要趋势。通证化通过将传统资产数字化,赋予资产区块链上的数字身份,实现资产的高效流通和管理。然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加密货币工作组负责人赫斯特·皮尔斯(Hester Peirce)近日发表重要声明,明确指出无论资产如何通证化,其法律性质仍将被认定为证券。这一警告对于加密市场及相关参与者具有深远意义,关系到资产合规监管及投资者保护的核心问题。 区块链通证化的本质及其限制 区块链通证化本质上是利用区块链技术将资产的所有权权益进行数字化表现,从而实现资产交易和转让的数字化、自动化。通证化可以涵盖各种资产形态,包括股票、债券、房地产权益及艺术品等。
但皮尔斯强调,区块链本身并不赋予资产新的法律属性,底层资产的实质性质不会因为区块链技术而改变。换言之,若资产本质上是证券,通证化后仍然是证券,必须遵守证券法相关规定。 皮尔斯指出,资产通证化主要存在两类模式:第一类是发行人直接铸造对应其自身股票或债券的区块链代币,此类代币代表实际股权或债权;第二类是托管机构将第三方证券包装为数字凭证发行,即所谓的托管通证。这两种模式同样面临法律风险,尤其是托管模式会引入托管方的信用风险,通证持有人依赖托管方对底层证券的控制及偿付能力。 现行证券法对通证化资产的监管要求 对于任何形式的证券,包括数字通证化的证券,SEC的监管框架和法律义务均适用。通证持有人、发行人以及交易中介需严格遵守披露义务、注册要求以及交易限制。
皮尔斯提醒市场主体应早期与SEC相关部门沟通,说明发行计划并寻求定制化豁免,避免触犯联邦证券法。在某些情况下,部分通证格式或可被认定为“证券的收据”或“基于证券的掉期”,后者更是禁止在场外零售交易中流通。 证券通证化的市场进展及挑战 随着技术驱动与资本市场的结合,通证化股票及其他证券资产的成交量快速增长。以Solana区块链为例,基于Backed Finance的xStocks框架发行的股票通证市值于2025年7月初突破5000万美元。与此同时,BNB链与Kraken等交易平台合作推动苹果、特斯拉等知名公司的股票通证上线,扩大了市场的流动性和使用场景。交易所和DeFi平台纷纷整合这些通证,促进用户24小时不间断交易和资产组合创新。
然而,市场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复杂问题。如何界定通证的法律性质,防范托管风险,确保信息披露的充分透明,以及避免市场操纵和非法募资风险,成为监管关注的重点。皮尔斯表示,SEC愿意与市场参与者积极沟通,推动规则的现代化,弥补法律与技术发展的差距。 合规路径与市场参与者的应对建议 首先,发行人和平台应准确评估通证化资产的法律性质,明确其是否属于证券。对于证券类通证,必须履行注册申报或获得豁免,完善相关披露材料,确保投资者知情权及合规交易。托管式通证应建立健全的托管架构,降低托管方风险,通过合约及技术手段保障投资者权益。
其次,交易平台和DeFi项目在上线证券通证时,应严格遵守交易监管规定,防范违规交易行为,切实建立投资者保护机制。 此外,市场参与者应密切关注SEC发布的政策指导和执法动向,及时调整业务策略。积极与监管部门沟通,获取定制化指导或豁免,以规避潜在法律风险。加强法律合规团队建设,提升对证券法规与区块链技术的理解,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全球视角下的资产通证化监管对比 除美国外,全球多国也在加紧制定或调整资产通证化相关监管规则。例如,欧洲证券和市场管理局(ESMA)提出了加密资产卖方及中介机构的合规最低标准,香港证监会发布了数字资产证券的监管指引,均强调了通证资产的法律定性及合规要求。
这些国际实践为行业提供借鉴,也促使全球资本市场在转型过程中充分兼顾创新与监管。 中国内地虽然尚未出台针对证券通证的专门监管办法,但随着区块链应用扩展,证监会及相关部门也开始关注数字资产的合规问题,未来有望在法律政策层面做出明确界定。结合国际经验,中国市场应推动多部门协作,健全通证资产的法律架构和市场监管体系。 未来展望与结语 区块链通证化代表着金融资产管理和交易方式的变革,极大提高了资产的流动性和操作效率。然而,在迎接技术红利的同时,合规监管仍是不可忽视的挑战。SEC Crypto Task Force负责人皮尔斯明确指出资产法律性质的不可更改性,为市场参与者划定了合规底线。
只有在坚守法律规范下,资产通证化才能实现真正健康、稳定的发展。 未来,随着技术和监管的不断演进,数字资产领域有望催生更多创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监管机构也将持续完善框架,推动规则现代化,保障投资者权益和市场公平。作为市场主体,只有主动拥抱合规变革,增强法律风险意识,才能在全球数字经济浪潮中占据有利位置,实现长期价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