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美国政府出于保护本国产业利益的考虑,实行了一系列针对欧洲进口商品的关税政策,给欧洲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此类贸易壁垒不仅影响了商品贸易,也对相关金融机构造成了显著冲击。在此背景下,欧洲两大银行巨头——瑞士瑞银集团(UBS)与西班牙桑坦德银行(Banco Santander)——的市值表现出现了分化,桑坦德以超过一亿美元的市值优势,取代瑞银成为欧洲大陆最具价值的银行。这一市场格局的变化,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桑坦德银行凭借坚实的市场基础和灵活的战略调整,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根据FactSet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中旬,桑坦德的市值达到了913亿欧元,约合1037.8亿美元,而瑞银的市值则为795亿瑞士法郎,折合972.3亿美元。
过去几个月,桑坦德股价实现了接近35%的涨幅,形成了对瑞银17.2%跌幅的显著反差。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多方面交织。首先,美国对欧洲进口商品实施的高额关税,直接抑制了欧洲国家的出口增长,进而冲击了相关银行的投资信心和利润预期。瑞银作为瑞士最大的银行,面临的挑战尤为突出。瑞士并非欧盟成员国,其出口产品由美国征收的关税比欧盟国家还要高,达到了在三个月暂停后将恢复至31%的水平。此举不仅给瑞士的金融服务和制造业带来了负担,也对瑞银的核心盈利板块造成压力。
瑞银的全球财富管理业务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很高,约有一半的投资资产集中在美洲地区。随着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及贸易紧张局势的持续,该业务受挫明显。同时,瑞银在去年完成对陷入困境的瑞士信贷银行(Credit Suisse)的收购,虽提升了业务规模,但也引发了瑞士相关监管机构对资本要求更加严格的预期。这些潜在的监管成本,加之瑞士法郎兑美元的升值,进一步压缩了瑞银的利润空间。近几个月来,瑞士法郎兑美元大约升值8%,这一传统的避险货币属性在全球资本市场波动时表现明显,但对于出口依赖型经济和跨国银行而言,则意味着竞争力的下降。瑞士国家银行(SNB)在此形势下,可能采取进一步降息措施以刺激经济,但这又将不利于银行业的净息差收益。
而欧洲央行(ECB)则显现出不同的货币政策节奏,虽然近期也有降息预期,但其基准利率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显示出欧元区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与稳健。相比之下,桑坦德的业务结构和市场定位使其更好地适应了当前贸易环境的冲击。桑坦德不仅是欧洲领先的金融机构之一,在全球多个市场均有重要布局,其在美国市场的业务虽然只贡献约9%的利润,却迅速扩大,通过与电信巨头Verizon的合作,提升了其在汽车贷款等领域的竞争力。这一多元化的战略布局,使桑坦德能够更有效地分散风险,抵御贸易摩擦带来的不确定性。欧洲联盟内部推行的“重装备计划”(ReArm initiative)同样为本地银行业带来了利好。该计划放宽了财政规则,鼓励国家通过借债增加国防开支,促进投资和经济增长。
桑坦德作为欧洲金融的重要支柱,因区域政策的支持而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资本和业务增长助力。从宏观经济视角看,欧洲银行业整体受到美国关税政策影响,与此同时,市场对潜在的美国经济衰退风险亦有所担忧。这一系列挑战使得业界普遍预判未来一段时间内金融市场将保持波动,银行股价分化尤为明显。此外,环保、技术创新与数字化转型成为银行业持续竞争的关键。桑坦德积极投资金融科技和数字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和运营效率,而瑞银在并购整合压力之下,需要兼顾资本监管和创新发展,这无疑给其带来了更大挑战。面对全球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银行业如何调整战略,挖掘潜在增长点,是决定未来市场地位的关键。
桑坦德通过拓展美国市场,强化欧洲本土优势,实施灵活的风控管理,暂时赢得市场青睐。而瑞银则需应对货币升值和监管趋严带来的多重挑战,稳健经营为主。未来数月,随着美国关税政策的持续演变和欧洲货币政策调整,银行业市值的竞争态势仍将充满变数。投资者和业内人士应密切关注宏观经济指标、跨国监管动态及各大银行的财报表现,综合评估其战略调整效果。无论如何,桑坦德超越瑞银成为欧洲大陆最具价值银行的事实,已成为美国贸易政策影响下欧洲金融格局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反映出企业灵活应对外部冲击的重要性。在全球经济步入新常态的时代,金融机构必须具备高度的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