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近期在金融监管领域采取了新的举措,拟对“管理良好”银行的定义标准进行调整,此举旨在为大型金融机构提供更灵活的监管要求,改善现有政策的不匹配问题。根据美联储2025年7月发布的最新提案,银行在资本充足率、流动性和治理控制这三个关键监管指标中,即使有一项得分显示“缺陷”,依旧可以被认定为“管理良好”。这一调整突破了2018年制定的规定,后者要求任何一项指标出现不足都会影响银行整体的管理评级,并限制其执行如兼并收购等重要业务操作的能力。 美联储此番提案,体现了监管机构对银行真实运营状况的更动态、多维度评估思路。美联储副主席兼监管负责人米歇尔·鲍曼在声明中强调,新规将更好地反映一家银行的整体管理水平,有助于纠正评级系统与实际机构状况之间的脱节,采用更务实的判断标准。然而,提案一经公布即遭遇强烈反对。
鲍曼的前任迈克尔·巴尔公开表示,这一变更将会破坏历来建立的监管坚实基础,增加金融系统的潜在风险。 巴尔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过去十余年中,特别是经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金融监管框架的强化被视为确保银行体系稳健运行的关键。严格的评级标准促使银行保持资本充足和管理规范,降低系统性风险。巴尔及部分监管官员认为,允许出现缺陷但仍认定为管理良好,可能降低监管门槛,导致某些银行放松风险控制意识,为未来潜在危机埋下隐患。 同时,监管委员阿德里安娜·库格勒也表达了谨慎态度。
她认同当前评级体系存在一定局限与不适应现代银行业务复杂性的状况,但也提醒称改革不应“一刀切”过度放松标准,需要在提升灵活性和维持监管力度间找到恰当平衡。库格勒的观点体现了美联储内部对于监管政策调整的复杂考量,既希望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发展,又不愿因监管弱化而引发金融不稳定。 此次提案发布之际,正值美联储刚刚出台新的大银行资本规则,这些措施同样激起监管圈内的争议与辩论。资本规则的目的是确保银行持有足够的风险缓冲,应对未来潜在的经济冲击。然而,部分前任官员和监管委员质疑这些规则可能使银行的风险暴露更大,监管效果打折扣。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美联储此次调整“管理良好”标准的根本动因,源于金融市场和银行业务日益复杂,传统的“一刀切”监管框架难以精准反映机构的真实运营状况。
现代银行经营活动涵盖广泛领域,简单依赖单项指标判定存在缺陷,可能忽视银行整体风险管理水平和市场适应能力。适度放宽监管定义,有助于鼓励银行创新,提高金融体系运行效率。 然而,金融危机的教训依然历历在目。监管放松虽能在短期内促进机构活力,但过度放松可能带来长期系统性风险。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决定了稳健的监管体系必不可少,它不仅保护投资者利益,也保障整个经济的稳定运作。美联储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在灵活调整监管标准的同时,避免降低安全防线,做到风险可控。
对于银行业而言,此次调控趋向意味着某些业务限制有望放宽,特别是在并购和扩展战略方面将获得更多操作空间。评级系统允许若干缺点存在,能够给银行经营者提供更大自由度,有利于业务创新和市场竞争。然而,银行在提升内部治理和风险控制能力方面也需作出更大努力,以应对监管新趋势带来的潜在压力。 从投资者视角看,政策变动存在双重影响。一方面,监管松绑或推动资金融通和市场活跃度,提升银行股表现;另一方面,投资者亦需警惕风险指标放宽可能导致隐蔽风险积累,带来未来不确定性。市场信息透明度、风险预警机制等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在全球金融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美联储的监管调整不仅影响美国银行体系,更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示范效应。其他国家和地区监管机构亦可能参考美联储做法,调整本国金融监管政策。如何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协调监管标准,避免风险跨境传递,将成为未来监管合作的重要议题。 总结来看,美联储此次提出的“管理良好”银行定义调整,是金融监管与市场发展需求相互影响的产物。其目的在于提升监管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帮助大型金融机构更好应对业务挑战,促进经济增长。然而,这一变革也伴有重要风险,需要监管层、银行业和市场参与者密切关注,确保在保护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创新发展。
未来,美联储及相关金融监管机构将继续权衡监管效率与安全稳健之间的关系,推动建立更完善、协调的监管体系,保证银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和经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