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随着关税水平在五月初出现显著上升,区域内大部分企业将成本增加部分转嫁给消费者。这一现象反映了当前贸易政策变动对美国商业环境的直接影响,也揭示了企业面对关税压力时的应对策略。调查覆盖了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多种企业类型,反映了不同产业对关税冲击的反应差异。具体来说,近三分之一的制造企业以及约四成半的服务企业,选择通过提高售价来完全转移因关税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更为显著的是,超过四分之三的制造和服务企业采取了至少部分传价的措施。值得注意的是,这份调查的时间范围是五月二日至五月九日,正值美中贸易紧张局势升级,特朗普总统将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的关税一度飙升至145%。
随后这些关税水平有所回落,降至30%。目前,相关政策还面临司法挑战,有可能影响到关税措施的持续性和执行力度。此次关税调整不仅导致铝材和钢铁进口税率翻番,也大幅提升了制造企业的整体进口成本。制造企业平均关税水平估计达到35%,服务企业则为26%。对应的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平均幅度分别为制造业的20%和服务业的15%。然而,报告指出,企业受到的成本上涨幅度并非完全等同于关税的提升。
这部分是由于部分进口商转向其他国家的供应商或国内生产者,从而缓解了部分成本压力。同时,也有外国生产商通过价格调整,部分抵消了关税上涨的影响。调查中还发现,不少企业不仅对受关税影响的商品和服务提高了价格,甚至对未被关税覆盖的产品和服务也进行了加价。这种跨产品的定价策略表明企业试图整体优化利润和成本结构,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特朗普政府及白宫官员曾多次声称,进口关税实际上是由外国供应商承担,消费者并未真正感受到关税压力。然而主流经济学界持不同观点,认为关税最终会以价格上涨的形式传导到消费者端。
此前经济学家、投资者及政策制定者都对关税对通胀和经济增长的具体影响存有疑虑。多数经济专家及联邦储备官员预计,关税将导致通胀上升,同时抑制经济增长和就业。但是否这一通胀压力仅是一次性价格调整,还是可能带来持续性影响,引发货币政策调整,则仍有分歧。一些联储内部人士认为,若只是一次性的价格波动,货币政策可以忽略;但如果物价上涨呈现持续趋势,则需要采取相应的货币紧缩措施。纽约联储的此次调查为理解关税对企业运营及价格政策的影响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数据,有助于政策制定者评估贸易摩擦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同时,企业通过多元化供应链、价格调整以及产品策略等手段积极应对关税冲击,为稳定经营奠定基础。
未来,随着贸易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和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如何继续调整定价和供应链战略,将成为关注焦点。总之,关税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已经开始反映在市场价格中,大部分企业通过提高售价将部分负担转嫁给消费者,反映贸易政策升级下的经济现实。这一过程不仅关系到企业利润和消费者支出,也对通胀水平及宏观经济走势产生重要影响。随着贸易摩擦动态演变,持续关注企业应对措施及价格变化趋势,对理解经济前景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