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经济面临复杂的挑战,尤其是持续的通缩压力,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也威胁到整体经济的健康增长。针对这一现象,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DRC)于2025年7月发布了价格法修正草案,力求通过立法手段规范市场定价行为,防止企业通过恶性竞争手段比如低于成本价格倾销来驱逐竞争对手,从而遏制价格战的蔓延,保护市场的公平有序发展。这一举措不仅反映了中国政府应对经济形势的决心,也体现了构建更加理性和稳定的市场环境的意图。 价格战,尤其是在当前经济环境中,成为许多行业企业争夺市场份额的激烈手段。然而,长期的价格战却容易导致“你死我活”的局面,损害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最终可能引发市场垄断,减少创新动力。此次价格法修正草案明确提出,除合法的季节性折扣或库存清理外,企业不得低于成本价格销售产品,以排挤竞争对手或谋求市场独占。
同时,也禁止企业通过胁迫竞争对手采取同类价格行为,避免“捆绑”或“跟随降价”等不正当竞争手法。 除此之外,修正草案针对现代市场环境中的技术手段进行了特别规范。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算法定价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价格制定方式越来越依赖复杂的算法系统。然而,这些技术如果被恶意利用,也可能导致价格串通、价格操纵等问题,对市场公平造成威胁。草案明确禁止企业利用数据、算法或其他技术方式实施不正当的价格竞争行为,体现了监管机构对新经济形态下反垄断和市场秩序维护的高度关注。 事实上,中国现行的价格法自1998年实施以来,已近三十年,时代变迁带来了市场结构和商业模式的深刻变革。
草案强调,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现今均由市场形成,伴随着电商、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的兴起,传统的价格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此次价格法修订适应了现实经济转型,旨在健全法律体系,形成更为精准科学的价格监管标准,涵盖价格串通、价格欺诈、价格歧视等多方面的不正当行为。 政府相关部门表示,当前中国经济仍处于结构性调整期,通缩压力显著且普遍,过度的低价竞争会进一步压缩生产企业的盈利空间,导致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不利于经济质量提升。遏制“内卷式”价格战,有助于引导企业转向技术创新和品质升级,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此外,更严厉的处罚措施也将随修法同步落实,针对价格标识不清、恶意降价等问题,企业将面临罚款力度加大,以强化法律威慑力。 此次价格法修订草案开放公众意见征求,截止日期为2025年8月23日,显示政府希望通过多方意见完善法律内容,实现政策与市场需求的良性互动。
这不仅体现了法治建设的民主透明,也有助于平衡政府监管与企业自主定价的关系,维护消费者利益,促进公平竞争环境的形成。 对于企业而言,价格法修正带来了合规压力,同时也提供了更明确的经营指南。企业需加强内部价格管理和风险防控,优化供应链,避免陷入无序恶性竞争。未来,企业更应关注产品创新和服务提升,以差异化竞争替代单纯依赖价格的市场争夺。长远来看,合理的价格生态将有助于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实现可持续增长。 消费者同样是价格法修订受益者之一。
在规范不正当低价竞争的同时,市场秩序趋稳,将减少因价格战引发的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和服务品质下降的风险,保障消费者获得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稳定的价格水平也有助于增强市场信心,促进消费升级,推动经济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中国政府针对价格战问题发布的价格法修正草案,既是应对当前经济和市场环境变化的必然举措,也是推动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合理规范价格行为,遏制低价倾销和价格操纵,提升市场竞争环境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不仅有助于缓解通缩压力,也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未来,随着修正案的落地和实施,预计市场竞争将更加理性,企业竞争方式将由“量”的竞争向“质”的竞争转变,成为激发创新活力和增强市场活力的重要驱动力。这一法律框架的完善,将为中国迈向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奠定坚实基础,为全球经济治理经验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