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这一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自诞生以来便以其有限的总量和稀缺的属性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目光。截至2025年,比特币的供应情况正经历历史性变化,供应紧缩成为市场中的突出现象。随着全球主权基金、机构投资者及大型企业加持,比特币的流通量正在被逐步压缩,一场或许即将到来的供应冲击让业内人士高度警觉。迈克尔·赛勒,这位加密圈知名的投资者,其公司策略集团(Strategy)对比特币的持续购入,是否会成为此次供应紧缩的催化剂,是当前讨论的核心。比特币的最大特性之一是其固定的供应上限,即2100万枚,且这一数字不会被改变。到了2025年,约93%的比特币已被挖掘完毕,随着2024年4月第四次比特币减半事件生效,矿工的奖励从每区块6.25 BTC减半至3.125 BTC,每日新增比特币数量大幅减少。
比特币新供应的减少与长线持有者的资产锁定叠加,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供应压力。市场数据显示,约70%的比特币超过一年未被移动,这反映出大部分比特币资产正被长期持有或锁仓在冷钱包中,减少了可交易和流通的币量。而不仅如此,机构对比特币的兴趣和投入有增无减。美国及其他地区相继推出的现货比特币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成为机构资金进入加密市场的重要渠道。2025年5月,BlackRock旗下的iShares比特币信托基金每天吸纳资金净流入高达4.3亿美元,五月份整体净流入达到创纪录的63.5亿美元。这样的资金流入意味着大量比特币正从交易所转入托管冷储,进而导致市场上可供交易的比特币进一步减少。
迈克尔·赛勒的策略集团自2020年开始积极购入比特币,现已持有约占总供给2.75%的比特币,总量接近58.2万枚。相比之下,其所持比特币数量甚至超过了美国和中国政府合计持有量,成为全球最大的比特币持有实体之一。赛勒采用借贷资金、发行股票以及公司现金等多渠道,持续加大购币力度,构建庞大的比特币资产库。这种大规模且持续的购币行为,在市场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流动性构成了明显压力。与此同时,比特币的大型持有者群体也在不断集聚。除了策略集团,Grayscale、币安及多家ETF托管方的大型钱包地址也囊括了市场的重要比特币资产。
数据显示,前100大持有地址控制着约15%的比特币总量,而持有1万枚及以上的地址则占有约14%的供应量。虽然部分人担忧这会造成比特币的“鲸鱼效应”和所有权高度集中化,违背了去中心化的理念,但更多的观点认为这反映了大型投资者对比特币长期价值的坚定信心,愿意长期持有以抵御波动。2024年比特币减半事件显著降低了比特币年供应增长率,这与当下日益增长的机构需求形成鲜明对比。2025年初,比特币在交易所的余额已经跌至11%以下,为2018年以来最低水平。这种存量不足的状态,使得市场更容易出现价格波动,交易成本也随之提升。一方面,新进投资者面临流动性不足的挑战,另一方面,现有持币者则通过冷储和机构托管逐步稳定其资产配置。
市场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比特币市场的供应紧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不同于传统的库存短缺,而主要体现在可交易流通性的降低和持币成本的提升。迈克尔·赛勒及策略集团的持续买入,加速了这一趋势,成为潜在供应冲击的关键推手。除了赛勒之外,诸如特朗普传媒科技集团筹集25亿美元购买比特币,GameStop投入5亿美元,以及软银和Tether等企业启动的比特币相关公司,都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比特币的需求。虽然比特币供应不会“枯竭”,但市场流通的比特币供给正在减少,这意味着每当新的需求涌现,价格很可能出现剧烈反应。比特币是否会引发真正意义上的供应冲击,还取决于未来零售投资者、企业和国家级买家的持续买入意愿。若需求保持强劲,价格的上涨将形成自我驱动的循环,加速流量币的稀缺性,推高币价至新高。
迈克尔·赛勒指出,持有比特币对公司的财务表现及市值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自其公司大举买入比特币以来,股价上涨了约2500%,同时也激励了更多机构加入这一潮流。总的来看,比特币的供应紧缩现象正在被实际市场验证。减半后的供应减少、机构持续囤币及数字资产托管的兴起共同催生了一个更为紧张的比特币市场。虽然高利率环境和监管不确定性仍是市场变数,但比特币的稀缺性优势正逐渐被更多投资者认可,与传统避险资产如黄金形成竞争关系。2025年, Bitcoin的供应动态、价格波动和市场参与者结构皆刷新了历史记录。
迈克尔·赛勒持续买入和机构资本的集中涌入,正推动比特币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无论未来市场走势如何,持续关注供应变化及主要持币者行为无疑是理解比特币未来走势的关键。市场参与者应密切观察供需平衡的动态变化,理性评估潜在的价格风险和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