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科学和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精准计时成为众多高端技术和应用的基础支撑。传统上,国际时间标准由铯原子钟定义的秒作为计量基准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随着光学原子钟的诞生和快速提升,其计时精度已远超铯钟,促使科学界对“秒”的定义进行重新思考。近期,一项由多国研究团队联合完成的空前光学钟网络协同比对实验成功实现了跨国界多台光学原子钟的实时联动和比对,成为未来重新定义秒单位的里程碑式成果。光学原子钟利用激光控制特定原子(如铌、锶、镱等)能级之间极其稳定和精确的频率跃迁,作为钟摆的“滴答”标志。与传统铯原子钟的微波跃迁不同,光学钟频率高得多,这直接带来了计时精度和稳定性的指数级提升。
光学原子钟能够在数十亿年时间尺度上误差不超过一秒,远超现行标准,满足未来计时需求。尽管光学钟单台性能卓越,国际时间标准的统一还需实现多类型光学钟精确且连贯的跨国比对。为了克服地域和技术障碍,研究团队创新采用了卫星信号和地面光纤两种高精度链接技术,实现了从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芬兰到多个国家十台光学钟之间频率输出的实时比对。卫星通讯虽然便于长距离连接,但存在信号噪声及仪器限制,使计时精度受限;相比之下,经过定制的光纤链路则大幅降低不确定度,提供约百倍于卫星链路的精度,尽管受限于地理条件,但在部分国家内形成了高密度稳定的测量网络。此次实验涵盖了38次频率比对,包括四次首次直接比较,并多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精度数据。通过多时钟多链路的协调比对,团队不仅验证了现有光学钟运行状况,还揭示了测量间部分不一致现象,为未来改进校准方法和提升稳定性指明方向。
专家指出,尽管光学钟性能优异,整体系统的测量不确定性还需进一步降低,才能完全替代现有国际时间尺度体系,从而推动“秒”单位的重新定义。此外,持续重复测量和长期稳定运行的数据积累,是建立全球光学时间标准不可或缺的基础。多机构合作的这项跨国项目同时为基础物理学提供了独特工具。通过精密时间频率比较,科学家们能够进行诸如暗物质探测、物理基本定律的检验等前沿研究,开启时空测量的新纪元。此次实验也展示了国际间在光学计时领域进行高度协同和技术融合的巨大潜力,推动计量学和光学技术紧密结合。此项成果发表在Optica期刊,标志着光学计时技术迈入了前所未有的成熟阶段,为国际计量单位制的革新树立了坚实基础。
专家如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的Helen Margolis强调,随着新一代光学钟性能持续提升,将进一步推动诸多科技与工业领域的发展,包括全球定位系统、电网管理、金融交易等对时间精度要求极高的关键应用。总结来看,光学原子钟跨国网络协同比对实验的突破,不仅践行了国际计量合作的典范,更为“秒”单位重新定义指明了技改路径。未来,随着测量精度和技术互操作性的持续提升,光学计时技术将在全球时间标准建设中扮演核心角色,引领人类进入更精准的时间测量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