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作为亚洲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中心,其境内栖息着大量珍稀濒危物种,其中穿山甲被誉为全球最易遭受非法贸易威胁的哺乳动物之一。然而,近期北苏门答腊省阿萨汉区曝光的穿山甲鳞片走私案件,再次将该国执法系统内部存在的腐败问题推上公众舆论的风口浪尖。此次案件中,不仅涉及士兵和平民的非法走私行为,更令人震惊的是,涉嫌主谋的警方人员不仅未受到刑事处罚,反而获得了晋升,引发外界对执法公正性的深刻质疑。 穿山甲作为独特的鳞甲哺乳动物,在自然界中凭借其厚实的角质鳞片形成天然防御机制,但正是这层保护使其成为非法野生动物贸易的主要目标。穿山甲鳞片在部分东亚国家被错误认定具有传统医疗功能,尽管科学界及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反对这种说法,市场需求依旧强烈,促成了黑市价格高昂的非法贸易网络。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定义,所有八种穿山甲均处于濒危状态,贸易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一,国际商业贸易属禁令范围。
在2024年11月,印度尼西亚警方联合军警及环境部执法人员通过线报成功侦破一起涉及近1.2吨穿山甲鳞片的走私案件。当局先行拘捕了一名士兵,查获装载320公斤穿山甲鳞片的货物。搜查其住所后,另发现超过850公斤的非法鳞片。随后两名涉案士兵、一名平民及一名警方人员被捕,而警方人员阿尔菲·西马图潘却在案件进展中表现出与其他涉案人员不同的待遇。 在随后进行的军法庭审判及地区法院审讯中,证人纷纷证实阿尔菲不仅非法将大量作为证物的穿山甲鳞片从警方仓库取出,且主导整个走私网络,与士兵们和中间人积极沟通商定交易价钱。他甚至提出了销售计划,并通过平民中间人将货物推向亚齐省的买家。
然而讽刺的是,尽管证词明晰指向其主谋身份,阿尔菲始终未被正式起诉,反而在当地警方系统获得晋升,引发法律适用不均的强烈关注与批评。 这起案件不仅揭露了野生动物保护执法过程中的黑暗面,也反映出印度尼西亚官员、尤其是执法人员深陷非法野生动物贸易的利益链内。非政府组织飞翔印尼基金会的联合创始人马里森·古西亚诺指出,非法野生动物贸易涉及巨额资金流动,诱使执法人员参与其中,令打击犯罪面临巨大障碍。像阿萨汉区这样沿海省份,频繁发生野生动物走私事件,形成了跨省走私路线的关键节点。 穿山甲鳞片的贸易价值在这些黑市交易中不断攀升,鳞片价格达到每公斤数十美元,使非法猎杀成本远低于其高昂的市场价格。印度尼西亚农业大学及环境部的联合测算显示,此次被查获的鳞片约对应5900只穿山甲的死亡惨况,说明非法猎杀活动对野生种群的巨大破坏。
该国许多关键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区也因此频受威胁,生态平衡面临严重挑战。 在国际范围内,穿山甲遭受的法律保护也正逐步加强。2020年,中国官方将穿山甲鳞片从国家药典中剔除,尽管部分传统医药仍保留相关成分明确反对。2025年10月起,包含穿山甲鳞片的传统药物国药准字不再批准上市,期待遏制这一消费市场。然而供需链依旧通过香港及部分中国城市形成,导致打击非法贸易形势依旧严峻。 印度尼西亚之前也曾多次发生执法人员涉案事件。
2016年,一名士兵驾车携带八只被囚禁的穿山甲被捕,引起社会关注。此外2023年发生的另一件数百公斤穿山甲鳞片走私事件,虽涉案船长被判刑,但主谋等高层人员逃避法律责任。上述情况表明非法野生动物贸易网络已经渗透到多个层级,执法职能亟需彻底整顿。 生态保护专家和执法观察者纷纷呼吁,加大司法独立和反腐力度,保障案件公正审理。若执法人员因涉案获益甚至升迁,将极大破坏公众对法律系统的信任,阻碍印尼乃至东南亚区域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加强跨机构协同、追责执法人员,助力根除非法野生动物贸易势在必行。
此外,公众教育和意识提升也是扭转消费需求的重要环节。科学传播机构与自然保护组织需持续揭露非法贸易危害,纠正传统迷信观念,减少市场对穿山甲鳞片的依赖。结合社区保护与经济替代措施,支持当地居民自愿保护野生动物,减少偷猎行为发生。 在政策层面,印尼政府加强对重点走私区域监控,加大边境管控力度,运用高科技手段监测非法交易,推动法律法规与国际惯例接轨,有望逐步瓦解跨境犯罪网络。据报道,印尼、马来西亚等国也在加强合作,共享信息,共同打击野生动物走私活动。 此次阿萨汉穿山甲走私案的曝光为印尼野生动物保护敲响警钟,揭示执法系统存在的漏洞和腐败隐患。
同时也表明,面对强大的非法市场和部分执法人员的内外勾结,严厉打击、全面整顿和持续关注成为保护穿山甲及其他濒危野生动物的关键所在。未来印度尼西亚能否实现执法公平,扭转其作为非法野生动物贸易重要枢纽的形象,将直接关系到区域乃至全球的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前景。社会各界应当携手推动完善监督机制,增强法治意识,以确保珍贵自然资源免遭持续破坏,让像穿山甲这样濒危物种拥有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