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热爱摄影的人,我经常被问到为什么如此执着于街头摄影。对我来说,街头摄影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塑造了我如何看待世界和旅行。2024年,这种影响愈加显著,几乎可以说,街头摄影彻底改变了我的旅行习惯和视觉焦点。 旅途中,许多人期待捕捉风景名胜的壮丽景色或自然奇观的震撼美景,而我却总不自觉地将焦点转移到周围的人物上。无论是在奥斯陆的街头漫步,还是在异国他乡旅行,尽管身处风景名胜地,我的镜头总是假设别人不注意的瞬间,捕捉陌生人的自然表情和行为。正是这种独特的关注点,让每次旅行的照片都充满了人性的气息和故事。
例如,在芬兰赫尔辛基的西贝柳斯纪念碑前,纪念碑本身固然壮观,但是吸引我的是人们对它的反应和互动。相比于纪念碑的庄严,我更喜欢捕捉观众的神态和动作,因为这些瞬间体现了人与文化艺术的生动联系。类似地,在冰岛的雷尼斯黑沙滩背后,蕴藏着壮丽的火山地貌和千年形成的山峰,但我最终留下的却是一张表现人们情绪和行为的照片,显示了自然环境与人类情感的对比。 这不仅仅是对人的关注,更是一种观察生活的方式。在中国漓江乘船游览时,尽管周围环绕着令人叹为观止的喀斯特山水,我最感兴趣的依然是作为船长的工作人员的日常生活细节。熟悉或陌生的背景下,人们的行为、情绪和互动成为我的镜头语言,赋予照片独特的生命力。
甚至是在充满历史沉重感的地点如乌克兰切尔诺贝利及废弃的普里皮亚季,尽管环境中有自然重新占据土地的神秘之感,我却更多地去关注那些偶尔出现的游客和工作人员。正是这些活生生的人物带来故事与情感,使得原本静态的废弃景观变得丰富且有人性温度。 我曾经被认为是一个只拍摄人的摄影师,而事实上我偶尔也会试探性地涉猎自然和建筑摄影,但这种跨界往往更凸显我对人物的偏爱。举例来说,在日本长野县的地狱谷野猿公苑,游客蜂拥观看浴温泉的雪猴,我却选择聚焦围观游客的表情与反应,甚至捕捉了猫咖啡馆外惹人怜爱的猫咪生活,体现人类与动物的互动。 旅行中,纷繁复杂的人际互动总是引发我的思考和观察。悉尼漂亮的老购物中心建筑光彩夺目,而我的目光首先被正在拍摄的模特吸引。
澳大利亚的大自然美景如十二门徒岩和乌鲁鲁巨石,常被游客们用不同的态度和方式解读,我则被人们对这些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态度深深吸引,特别是在敬畏和忽视之间的矛盾。对于我这样具有土著血统的人来说,这种冲突显得尤为触动人心。 在中国凤凰古城,典型的河畔吊脚楼和传统建筑激发了我对历史与现代交错的沉思,但我的照片依旧倾向于记录普通人的生活片段。德国慕尼黑市中心的艾斯巴赫波浪是游客和冲浪者们的聚集地,我花了几乎八天的时间,用镜头追踪他们的动作与神情,捕捉城市生活中活力与个性的表达。 旅行中的每一个城市都透露出深刻的城市文化气息,奥地利萨尔茨堡的古城和巍峨山脉伴随着莫扎特的音乐历史,然而我最珍贵的照片却是一位不愿被拍摄的男子的无意瞬间。慕尼黑的市政厅广场同样是人潮涌动,自拍、排队和匆忙的身影构成了生动画面,而我最终捕捉到的是一位滑稽的小丑和一只害怕的小狗。
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经典的高楼狭长房屋与运河旁的自行车充满了诗意和想象,我则被几乎被忽视的一个穿迷彩服的男子吸引。他的身影穿梭于渡轮之间,给人一种难以捉摸的神秘感。参观当地的摄影展览时,我也留意到一个轮椅中的男子静静观看照片的无声力量,这些瞬间进一步丰富了我的视觉故事。 在法国海湾的圣米歇尔山,我站在修道院顶层,望向周边古老街道和海潮涌动的景象,留存下的唯一一张照片展现了我当时的视角和心情。在瑞士的克莱因马特洪峰,通过缆车登上3000多米的高空,暮色中远山的轮廓隐约点缀着雪线,虽然没有真正聚焦于巍峨的马特洪峰,我眼中的景色依然令人心驰神往。 同样的在意大利博洛尼亚,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老大学城在建筑与文化上无可匹敌,我的镜头选择了一位戴帽的女士的瞬间,而非建筑本身,借此探索人与学术文化的交织。
街头摄影不仅仅是摄影技巧的展示,更是对城市生活、人文情感的深刻探讨。它让我的作品拥有鲜活的故事,捕捉那一瞬间的真实与感动。正如我自2001年开始拍摄以来,这种拍摄方式始终激励我发现世界的不同面貌。 结果是,街头摄影“毁掉”了传统旅游者以景观为重的思维,让我用全新视角审视每个地方和每个人。它改变了我对旅行的期待,让旅途中人与环境的关系成为主角,而非单纯的风景。这样的摄影旅程丰富了我对生活的认知,也让我不断追求更深刻的表达。
通过镜头观察、捕获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街头摄影成为我和世界对话的桥梁。未来,我将继续以这种独特的视角行走四方,期待更多人性鲜活、富有故事的影像诞生,让摄影不仅是技术的展现,更是心灵的触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