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加密货币市场迅猛发展,作为全球金融标准制定者之一的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加大了对加密行业的监管力度。FATF通过推动全球各地实施一致的反洗钱(AML)和反恐怖融资(CFT)标准,为加密市场建立合规基础,尤其是其著名的“旅行规则”成为监管的重要抓手。2025年6月发布的最新年度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未来监管重点,将稳定币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推向监管风口。加密行业与监管机构的博弈正在进入新阶段,合规压力与创新需求相互交织。 FATF的旅行规则最初是为了防范传统金融体系中的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2019年被纳入加密货币领域,要求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VASPs)在用户转账时收集并共享交易相关身份信息。截止2025年,全球已有73%的符合条件国家通过立法或监管举措落实旅行规则,由此可见全球对加密交易透明度的重视持续提升。
尽管如此,在138个评估国家中,只有巴哈马实现了完全合规,40个国家被评为“基本合规”,显示合规进程依然充满挑战。 各地监管政策趋同的趋势明显,尤其是在新兴的加密中心如新加坡、迪拜和香港,这些地区纷纷通过严苛的许可制度规范交易平台和相关服务。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近日警告,针对未获得本地牌照但接受海外客户的交易所将采取清退措施,这一信号反映出监管不再容忍监管套利。与此同时,香港也在加快推出稳定币法规,其立法动向紧随FATF的建议,体现区域监管合力。尽管部分业内人士认为监管趋严可能限制市场活力,但事实上,合规已成为国际加密市场参与者的必然选择,违背FATF标准不仅面临监管甚至可能被边缘化。因加密货币的跨境特性,本地监管的合规性决定了市场接入资格及国际合作机会。
FATF的报告中特别强调了稳定币的风险和监管难点。由于其具备锚定法币的特性,稳定币快速成为加密市场的流通主力,Visa等机构数据显示,2024至2025年间稳定币交易量达到30万亿美元。然而,稳定币在非法活动中的使用比例也令人警觉,业界估计约63%的非法交易以稳定币结算,北朝鲜黑客组织被指频繁利用USDT等稳定币进行资金流转。正因如此,多个国家正加快立法脚步,美国通过了名为GENIUS的稳定币法案,鼓励科技企业发行私有稳定币;欧盟则继续推进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规(MiCA),强化稳定币发行监管。 与稳定币相比,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监管难度更大。DeFi平台分布广泛,匿名性强,很多运营实体难以被确切认定为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
尽管近半数实施旅行规则或正在推动的国家考虑将DeFi纳入监管范围,但实际注册和监管行动甚少。报告显示,仅有少数国家对DeFi实体进行了登记或采取了监督措施,绝大多数仍未有效覆盖这一领域。这种监管真空使得DeFi成为洗钱及非法融资的新高风险点,呼吁全球监管机构尽快弥补监管漏洞。 经济全球化及数字资产的跨境特征决定了各国难以单独遏制非法资金流动。FATF作为联合国成员国的重要合作机构,其标准已深植国际法框架,多次安全理事会决议敦促成员国执行其规定。未能遵守FATF标准的国家很容易被“灰名单”盯上,承受经济信用及融资成本上升的双重打击。
此前,迪拜曾因审批不力曾短暂进入灰名单,之后通过强化监管成功脱离,说明严格执行FATF要求对于新兴市场的声誉和发展至关重要。专家普遍认为,不论地方监管如何收紧或放宽,全球趋势依然向着更透明、更合规的方向演进。 加密资产市场的监管不仅仅是合规问题,更是整个生态健康和创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稳定币和DeFi作为行业核心组成部分,当前的监管力度与政策制定将直接影响行业未来走向。随着FATF计划在未来一年内发布针对稳定币、离岸运营平台及DeFi的专项报告,全球监管环境或将迎来新一轮收紧。加密企业及投资者需高度关注政策信号,积极配合合规要求,以避免因监管漏洞被市场边缘化甚至法律风险。
总的来看,FATF的旅行规则及相关标准已成为全球加密货币监管的基础框架,各国的立法步伐无法脱离该框架。特别是稳定币的监管正在步入关键阶段,兼顾创新服务与风险防控成为监管机构的难题。DeFi领域的监管瓶颈亟需国际合作解决,杜绝利用去中心化技术进行非法交易的现象。监管与创新的平衡需要行业和监管者之间持续的对话和协作。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完善,合规将成为加密市场发展的新常态,唯有适应全球监管趋势,参与者才能在新金融时代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