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加密货币市场迅猛发展,数字资产已成为全球金融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伴随行业爆炸式增长的同时,监管滞后、金融风险和非法资金流动等问题也日益突出。2025年7月,经过激烈讨论和广泛关注,美国国会众议院正式通过了多项加密货币立法,被业内称为“Crypto Week”的系列法案迎来重大突破,其中尤以《指导与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GENIUS Act)最具里程碑意义。该法案获得两党支持,随后提交特朗普总统签署,标志着美国加密货币监管进入全新阶段。GENIUS Act聚焦稳定币领域,稳定币是一类价格挂钩于真实资产(如美元、欧元等)的数字货币,旨在减少价格波动,提升数字支付的便利性和可靠性。该法案规定,获得许可的稳定币发行商必须为发行的每一枚稳定币持有等额储备金,储备资产包括受保险的银行存款、短期国债、中央银行储备以及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类似政府发行资产。
更重要的是,法案明确规定,在发行方破产时,持有稳定币的用户在清偿顺序上享有优先权,这一点在过去的加密市场中极为罕见,有助于强化用户资产保护。值得关注的是,GENIUS Act明确稳定币不被视为商品或证券,因而不受相应法律管辖,同时也不享受联邦存款保险保障。这种法律定位为稳定币行业划定了清晰边界,为创新提供空间,但也引发一部分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的担忧。尽管法案受到政府和部分行业人士高度评价,称将“开启数字资产创新新时代”,然而反对声音也不容忽视。部分议员警示,若允许私人企业发行美元背书的稳定币,可能催生一个新的“影子银行”,带来巨大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全球零售巨头如沃尔玛和亚马逊等有意推出自有稳定币,这或许会进一步加剧行业竞争结构变化,形成对供应商的潜在垄断压力。
反腐倡议者和金融透明组织针对该法案提出了诸多警告,尤其是涉及跨境资金流动和洗钱问题的监管盲点。最受诟病的“泰达漏洞”指的是法案未能涵盖由境外公司发行、注册于离岸司法辖区的稳定币,如著名的泰达币(USDT),这类币种通过点对点交易进入美国市场,逃避监管约束。监管机构难以对跨境使用的稳定币进行有效监控和执法,犯罪分子利用这一漏洞进行非法资金转移和制裁逃避。透明国际等机构呼吁扩大稳定币发行者定义,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向美国用户提供均应纳入监管范围,以堵住漏洞。此外,《数字资产市场清晰法案》(Digital Asset Market Clarity Act)作为系列法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试图明确数字货币何时属于证券或商品,进而确定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或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监管。该法案也获得一定程度的支持,但也面临监管效力不足的批评。
有观点认为,当前加密平台往往集经纪人、托管人、交易所与清算机构多重身份于一体,可能导致利益冲突和市场操控问题。该法案将传统金融体系较为严格的监管原则进行了放宽,允许加密行业延续“宽松模式”,监管不足可能放大行业风险。同时,《反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监控法案》(Anti-CBDC Surveillance State Act)限制美国联邦储备发行数字货币,防止潜在的政府监督和用户购买行为限制。该法案在国会通过压力较大,最终以较窄多数通过。全球范围内,包括法国、巴西、中国、澳大利亚和印度等多国已展开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试点,目标涵盖跨境支付便利化、零售交易补充现金及增强金融机构间的资金流通效率。业内专家和消费者权益组织普遍认为,美国的加密货币监管法案在保护消费者和防范金融诈骗方面仍显不足。
尤其是在资金跨境流动、洗钱和诈骗方面,现有立法未配备足够强有力的法律工具。随着加密诈骗案件持续增长,2024年联邦调查局报告显示,涉及加密货币的金融诈骗举报达到近十五万起,受害者损失高达93亿美元。诈骗犯利用加密交易难以逆转、可制造假身份快速转账的特性,加大了执法的难度。许多诈骗涉及跨国界,犯罪分子频繁利用海外交易所和平台进行资金洗白。反欺诈联盟等机构呼吁加强各平台联动合作,提高行业自律水平和公众防范意识。部分传统行业如在线交友平台已投入大量资源遏制诈骗行为,通过监控异常互动频率等方式取得一定成效,但多数加密平台因财务激励缺乏铲除恶意交易的兴趣。
总体来看,美国此次通过的加密货币法案标志着官方对数字资产领域治理的积极回应,试图在创新与风险管控间寻求平衡。法案的执行效果、后续配套规则以及全球监管合作将成为决定该领域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未来,如何填补跨境监管空白、遏制洗钱和诈骗活动,同时确保技术创新不受过度束缚,仍需监管部门、行业参与者与社会公众共同努力。随着数字经济与传统金融的深度融合,加密货币规范化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美国的最新立法动作将产生深远影响,值得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