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交易所新闻

深入解析指纹识别设备协议逆向工程:破解Goodix指纹传感器的秘密

加密交易所新闻
Reversing a Fingerprint Reader Protocol (2021)

探讨通过逆向工程破解指纹识别设备的通信协议,揭秘Goodix指纹传感器的TLS-PSK加密机制,展示如何绕过安全防护读取图像数据,实现基于Python的驱动程序开发。本文详尽讲述设备识别、USB通信分析、Windows驱动调试及TLS协议破解的完整过程,为指纹识别硬件开发和安全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指纹识别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设备,尤其是笔记本电脑解锁和身份验证领域。尽管Linux操作系统对硬件的兼容性不断增强,部分厂商的专有指纹传感器仍然无法直接支持,Goodix公司的指纹识别设备便是其中典型案例。通过逆向工程破解指纹识别协议,不仅有助于实现Linux环境下的驱动支持,也深化了对设备安全机制的理解。近期针对联想Ideapad 5(型号15are05)中出厂的Goodix指纹传感器驱动及通信协议的逆向工作,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将围绕该逆向工程的全过程展开,深入剖析设备的USB通信协议及加密手段,展示突破TLS-PSK保护屏障,获取指纹图像数据的技术细节,同时介绍基于Python编写驱动的实现思路。首先,需要确认设备具体型号及其USB相关信息。

在Linux系统下,借助lsusb命令输出可以发现该指纹传感器对应ID为27c6:55a2,制造商为深圳Goodix科技有限公司。这一设备ID尚未被主流的Linux指纹识别项目libfprint所支持,意味着官方尚未开放该设备的协议文档或驱动源码。由于设备通过USB接口连接,分析其通信协议的第一步是捕获USB总线上的数据包。通过将设备直通至Windows虚拟机内,并利用Linux主机上的usbmon内核模块结合Wireshark进行监听,可以完整捕获设备与Windows驱动之间的交互数据。初步分析捕获的数据,发现大部分通过USB_BULK传输的小包无法直接获得有效图像信息,但发现长度为14930字节的大包,仅在Windows进行指纹扫描时出现。这类大包极有可能携带指纹图像的原始数据。

然而对数据进行熵值评估与常用编码解压分析后发现数据似乎是加密或压缩的,难以直接还原。为突破该瓶颈,逆向Windows原厂驱动成为关键。Goodix采用用户态驱动架构,驱动模块位于用户模式下,便于调试与分析。通过Windows设备管理器定位驱动文件,多番逆向工程工具如Ghidra协助分析驱动二进制,最终确定关键驱动为wbdi.dll。进一步排查发现驱动运行依赖WUDFHost.exe进程,Windows用户模式驱动框架(UMDF)为设备交互提供了中间层。调试驱动时,利用x64dbg对WUDFHost.exe附加断点,结合函数日志输出排查,能够捕获驱动加载、枚举设备、检测指纹、请求图像等关键流程日志。

解密部分通过已知日志格式获得函数调用上下文,发现驱动完整执行流程包括固件版本查询、配置写入、手指触发检测、图像数据请求及传输。最重要的突破点是识别到设备通信使用了基于USB的TLS-PSK协议,这是一种利用预共享密钥(PSK)进行加密通信的TLS变种。因TLS本质上面向TCP/IP设计,通过USB封包传输时,加密难以被Wireshark直接解码,导致被动监听无法恢复明文内容。为实现通信协议解密,必须掌握双方使用的PSK。逆向过程中发现,驱动从设备读取加密的PSK,设备存储的PSK经过白盒加密处理。若PSK被重置,驱动会生成随机新密钥,并写入设备,体现了信任首次使用模型(Trust-On-First-Use)。

更令人惊奇的是PSK的加密并非依赖Intel SGX,而是利用Windows CryptProtectData加密内容,限制了跨用户和跨系统环境的解密能力。借助调试技巧及断点插入,可以在PSK写入环节劫持并修改密钥,从而使自身控制的PSK成为通信密钥。破解PSK掌握密钥后,驱动与指纹传感器间的TLS加密层被解锁,数据通信脱离了黑盒限制。接下来对获取的图像数据格式进行解析,结合初步信号推断,确认传感器分辨率为54x176像素,像素深度为12位。这解释了14788字节数据的长度构成——176行,每行84字节(等同于54个12位像素),后端含4字节校验码。更深入逆向揭示数据以6字节存储4个像素,具体解包方式巧妙利用位移和掩码组合,还原出指尖纹理清晰的灰度图像。

获得清晰图像后,研究者编写了基于Python的驱动证明代码,具备建立TLS连接、设置PSK、等待指纹输入、捕获并解码图像的功能。此驱动通过模拟TLS服务器及套接字转发机制,绕过协议栈限制,使Wireshark能够解密通信数据以辅助调试。最终实现对传感器的实时图像流采集,帧率达到约16 FPS,具备较为流畅的指纹图像采集体验。指纹识别协议逆向工程展示了多个领域技能融合。USB数据捕获结合Wireshark协议分析、二进制逆向与调试技术、加密协议理解与破解、图像数据结构解析及驱动开发形成了完整闭环。这为开发开源驱动、增强Linux平台对专有硬件的支持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随着更多Goodix设备被支持,相关社区协作及开源项目(例如libfprint)将整合TLS能力与传感器兼容性,提升Linux指纹识别体验的普适性。此外,针对白盒加密及PSK管理的深度攻击研究,还能推动嵌入式设备安全模型的完善。总而言之,该Fingerprint Reader协议逆向工作不仅技术细节丰富且实用性强,其良好开源与社区支持氛围也为安全研究和硬件驱动开发者带来了宝贵资源,鼓励大家积极参与、贡献力量,推动消费级生物识别设备在多平台的兼容与安全发展。

加密货币交易所的自动交易 以最优惠的价格买卖您的加密货币 Privatejetfinder.com

下一步
Stop flooding us with AI-based grant applications, begs Health Institute
2025年10月31号 02点33分57秒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呼吁减少由AI生成的科研资助申请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借助生成式AI工具提交大量科研资助申请,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本文深入剖析了AI在科研申请中的应用现状、潜在风险以及NIH为应对挑战所采取的措施,探讨了学术诚信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平衡问题。

Obsolescence Guaranteed
2025年10月31号 02点35分07秒 探索计算机历史的复兴之路:Obsolescence Guaranteed的复刻创新与未来愿景

深入了解Obsolescence Guaranteed如何通过打造高还原度的计算机复刻套件,守护计算机发展史上的经典遗产,推动技术与文化的传承,开启复古计算的新纪元。

Show HN: Jeopardy Maker – Create Jeopardy Games Using AI
2025年10月31号 02点36分01秒 利用AI打造互动Jeopardy游戏:彻底变革在线课堂与娱乐体验

探索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轻松创建个性化Jeopardy游戏,提高教学互动性与娱乐性,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学习的革新。了解领先平台Factile的丰富功能,如何借助AI自动生成题库,多样化游戏模式,以及适配多设备和多语言,满足不同需求。本文深入解析创新游戏制作工具对教育和团队活动的影响与优势。

Wikipedia threatens to limit UK access to website
2025年10月31号 02点36分48秒 维基百科威胁限制英国访问 网站自由与信息获取的重大挑战

维基百科宣布可能限制英国地区访问,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一举措不仅关系到知识的自由传播,也反映出数字时代信息访问权利与监管之间的复杂博弈。

About 700M years ago, the Earth froze over – now we may know why
2025年10月31号 02点37分44秒 揭秘地球约7亿年前全球冰封的真相:火山活动与气候变迁的深度解读

地球约7亿年前经历了一次惊人的全球冰冻事件,被称为“雪球地球”时期。最新研究揭示了火山喷发与环境条件如何共同诱发这一极端气候变化,为我们理解地球气候演变提供了重要视角。

Deep Researcher with Test-Time Diffusion
2025年10月31号 02点38分33秒 深度研究新纪元:基于测试时扩散的智能研究者革命

深入探讨基于测试时扩散技术的深度研究者(TTD-DR)系统,解析其如何突破传统大型语言模型在复杂长文生成中的瓶颈,实现更高效、多轮次的搜索推理与自我迭代优化,推动智能研究报告写作的创新发展。

Anthropic researchers: Thinking longer makes models dumber
2025年10月31号 02点39分11秒 深入解析Anthropic研究:思考时间越长,模型表现反而下降的现象

本文探讨了Anthropic研究团队发现的“思考时间越长,模型表现越差”这一非直观现象,剖析其背后的原因与影响,并展望未来人工智能模型的发展方向。